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9-03-13 07:37:25
在「重現一度湮沒的武林」這篇文章裡得知,從內地流落香港的武林各門各派,其實也頗受殖民政府限制,禁止堂堂正正的設館授徒,而一個匯集不同門派的香港中國國術總會,是到了1969年才准予成立。
筆者不禁回憶起自己十餘歲的時候,即1970年代初,因受武俠電影的影響,也頗有尚武之意。比如仿效李小龍舞雙節棍啦,買些武術書回來鑽研拳腳功夫啦。又發現在自己每天所看的《香港商報》,都有傳授武術及講述各門各派的發展歷史的專欄,那時幾乎是必瀏覽的。此外,也發現報攤上有不少武術雜誌,不時也會買來研習的。那時候,只覺門派眾多,百花齊放,卻不大覺殖民政府有甚麼壓制了。而今想來,是剛好過了最受壓制的日子罷了。
但是,殖民政府對武林人士的壓制,遠遠比不上同期的中國文革,據該文引溫力的《中國武術概論》謂:「在十年動亂期間,武術和其他事業一樣,也遭到打擊和破壞,廣大武術工作者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封建老遺少』的帽子,武術全被否定,大量古老拳譜和武術書被抄毀……」兩相比較,流落到香港來的武林人士,還是幸運的。
很相信,香港是因為她奇特的生活環境,用過去中國政要的比喻是「有舊茶漬的茶壺」,孕育出梁羽生、金庸、李小龍等巨擘,回歸之後,雖說五十年不變,但那「舊茶漬」卻似乎清洗了不少,再不是原來的「茶壺」,於是香港幾乎連武俠電影都奄奄一息。今天幸好有《葉問》,好像可以振作一下,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在港人治港之中確保那奇特的生活環境?如何讓香港的武林文化武俠文化再耀光芒?問題絕不簡單。比方說,吾友在那邊廂說要捍衛「正」體字,就有憤青來教訓「何不寫甲骨文」、「何不寫文言文」筆者只是想到,香港人如果有一天不許用繁體字我手寫我心,那奇特的生活環境肯定完蛋了。現實上,保持繁體字的使用還易一點,但保持那奇特的生活環境,卻殊不容易。
武林、武俠就是現世的縮影,但願多年之後,在甄子丹之後,香港還可產生更新一代的武俠片鉅星!
chinaunix网友2009-03-14 16:03:27
此外,葉問曾任KMT警察局刑警隊隊長,49年色變後赴港,根本與日本人無關。呢個亦係大陸2000年前一直低調處理詠春,更唔願提葉問嘅原因。
chinaunix网友2009-03-14 16:03:27
此外,葉問曾任KMT警察局刑警隊隊長,49年色變後赴港,根本與日本人無關。呢個亦係大陸2000年前一直低調處理詠春,更唔願提葉問嘅原因。
chinaunix网友2009-03-14 16:03:27
此外,葉問曾任KMT警察局刑警隊隊長,49年色變後赴港,根本與日本人無關。呢個亦係大陸2000年前一直低調處理詠春,更唔願提葉問嘅原因。
chinaunix网友2009-03-14 16:03:27
此外,葉問曾任KMT警察局刑警隊隊長,49年色變後赴港,根本與日本人無關。呢個亦係大陸2000年前一直低調處理詠春,更唔願提葉問嘅原因。
chinaunix网友2009-03-14 16:00:35
蕭若元《香港的命運》都提到,香港昔日嘅繁榮(包括經濟文化),係由於特殊環境,係歷史嘅偶然。今日,可能經濟上尚可靠向上乞憐討好而獲得短暫嘅繁榮,但文化尚,港人正走著一條自殺之路。香港精神亦早已消失。許冠文講過,「70年代,我哋冇錢,但有情;8、90年代,我哋無情,但有錢;今日,無情嘅我哋連錢都冇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