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從來不是筆者鍾情的音樂,但筆者知道它在英語流行音樂世界裡的分量和巨大的影響力。絕不應對它一無所知。然而坦白說,對於英語世界裡的搖滾音樂在1980年代以後的情況是留意不多的。
偶然在書局裡發現這冊《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原是台灣的繁體字書,卻一直沒見過,反而卻見到內地這簡體字版。這書,正好讓筆者惡補一下英語世界裡的搖滾音樂在1980年代以後的發展情況。
書的作者張鐵志刻意選擇一些跟政治經濟有關的搖滾歷史事件來書寫,讓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在1980年代以後早被商品化的那種搖滾樂,依然不時能像孫大聖鑽進牛魔王的肚子裡般的很夠意思的鬧一場。其實有些名字是不可能沒見過的,像Radiohead,至少早年跟袁智聰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時,進出他的《音樂殖民地》大本營的時候,就常常見到Radiohead的名字啊!而今讀張鐵志的著述,才知道這Radiohead偉大之處,比如他們1997年的一張專輯《OK Computer》主旨正是對全球化的物質根基──科技文明的進展──提出了嚴肅的反思。Radiohead雖然沒有直接創作露骨的抗議歌曲,卻會以各種行動去展現他們對政治、經濟上的各種想法。
這本書的英文名稱是《Sounds and Fury:Can Rock & Roll Change the World?》意思似乎跟中文書名有一點差別。「搖滾樂能否改變成界呢?」這是我的理解。但是音樂品種無限,曾改變世界的不僅是搖滾樂,外國的民謠,也曾有這種能力,這一點,書中也有提到。所以,我們不應該在乎音樂是否搖滾,而是在乎玩唱音樂者的態度與精神……Can Music Change the World?
阅读(258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