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11-24 08:41:08
由上述情況,很自然想到唱片多出了,令新歌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令作曲人多產了,多產了自然質量不保。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事實上,據統計,八九年度本地創作與改編歌曲的總比率,約是六成與四成之比,可是在各流行榜的榜首歌之中,改編歌曲的數量又反過來壓倒本地創作。似乎本地創作真是在多產下而令質量下降。只是這樣的說法也許是遁詞成份更多。我是乾脆承認,根本是本地創作沒有充分的實力,而不關乎產量多少的問題。
我自己有做唱片出版的紀錄,即每出版一張唱片,就記錄下唱片的名字、出版公司、出版日期,而我也很愛玩一種遊戲,就是從這些紀錄下來的唱片名字中,看看能回憶起多少闋屬於這張唱片的旋律。八九年度的唱片,讓我回憶起五首以上的,絕無僅有,就是羅大佑的《愛人同志》。羅大佑確有些神乎其技,他寫的旋律絕不艱深絕不花巧,但通俗易記的同時又總能有一定的意境,讓聽者一聽難忘,《愛人同志》專輯裡的《戀曲1990》、《愛人同志》、《妳的樣子》、《黃色臉孔》、《遊戲規則》都有這樣的特點。羅大佑還自己填詞,亦能隱然在針貶着世態時局,《愛人同志》可謂代表作:「在這批判鬥爭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要學習保護自己,讓我相信妳的忠貞……」短短幾行歌詞,讓曾經此苦的人有無限的感慨嘆息。
遊戲繼續玩下去,勾起我較多回憶或難忘印象的就只有達明一派的《我們是這樣長大的》、夏韶聲的《漂亮的固執》、侯德健的《卅歲以後》、《蔡齡齡》、達明一派的《意難平》、夏韶聲的《你喚醒我的靈魂》、陳慧嫻的《永遠是你的朋友》、蘇永康的《失眠》、吳國敬的《搖搖這東西》、林憶蓮的《都市觸覺part II逃離鋼筋森林》、林子祥的《長青歌集》和盧冠廷的《1989》等十二隻。這批唱片,音樂方面大部份都是高格調得有點偏離市場口味,也有不少有濃濃的寫實主義或政治色彩。
我常盼望,本地的中文唱片,最好有七、八成都能有這批唱片的內涵及成績,但據知林憶蓮籌備《都市觸覺part II逃離鋼筋森林》大碟,前後製作了十五、六首作品,然後才從中揀出十一首來;侯德健的《卅歲以後》、羅大佑的《愛人同志》,都是歷時一、兩年的慢工出細貨式的產品。對於唱片公司而言,雖然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還是不能在每一張都肯投下如許的精神、時間和金錢的。猶記得王傑出版《誰明浪子心》時向記者說,有
還好有前文所述的十幾張唱片,八九年不至於完全空白,為偶像歌潮所淹沒。但從這十多張唱片,卻又發現羅大佑的《愛人同志》、侯德健的《卅歲以後》、崔健的《一無所有》都是國語碟,而特色都是民族色彩頗強。他們三人嚴格來說都是香港以外的華人歌手,性質屬於「入侵」本地樂壇。這現象顯示出國語歌有捲土重來之勢?在目前,我敢說國語歌要重溫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風光日子,還是遙遙無期,然而論高格調製作,而且還帶濃濃的民族氣息的,羅大佑、侯德健、崔健三個來自台灣及大陸的樂人,真令本地音樂人自愧不如。畢竟,台灣及大陸人比香港有更多的音樂根源。
總括而言,八九年的中文樂壇,本地創作實力仍見疲弱,高水準高格調的唱片佔總產量的比例也偏小,而在羅大佑、侯德健、崔健等大陸、台灣作品的映照下,亦見出本地創作嚴重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