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50384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8-11-24 08:41:08

 
  這篇文字發表於1990年一月號的《Top(純音樂)》雜誌。文章說的是對八十年代後期香港流行樂壇的感覺,其中好些細節,今天可能早被遺忘。
 
  這四、五年來,香港樂壇都是亂紛紛鬧攘攘的,中文唱片的出版密度愈來愈大,平均每年至少出版120張,即幾乎每三天就有一張唱片出版。當年,粵語片時代有所謂「七日鮮」,那麼現在的中文樂壇,就可以稱之曰「三日鮮」。當然,要搞清楚的,是當年的「七日鮮」是指七日可以拍成一部片,而我這裡的意思是三日出版一張唱片,但絕非指三日可以錄好一張唱片。
 
  「三日鮮」的樂壇,唱片多出了,可是總發覺精彩的作品兀是不多。以八九年一整年來說(由於截稿日期關係,我所指的八九年是八八年十二月頭到八九年十一月尾),真能令我衷心說個好字的,大概只十多張,但即使是在這稱得上好的十多張唱片裡,堪稱經典金曲的作品也不復多見,以至我不得不這樣長嘆:美麗的旋律已死。

 

  由上述情況,很自然想到唱片多出了,令新歌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令作曲人多產了,多產了自然質量不保。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事實上,據統計,八九年度本地創作與改編歌曲的總比率,約是六成與四成之比,可是在各流行榜的榜首歌之中,改編歌曲的數量又反過來壓倒本地創作。似乎本地創作真是在多產下而令質量下降。只是這樣的說法也許是遁詞成份更多。我是乾脆承認,根本是本地創作沒有充分的實力,而不關乎產量多少的問題。

 

  我自己有做唱片出版的紀錄,即每出版一張唱片,就記錄下唱片的名字、出版公司、出版日期,而我也很愛玩一種遊戲,就是從這些紀錄下來的唱片名字中,看看能回憶起多少闋屬於這張唱片的旋律。八九年度的唱片,讓我回憶起五首以上的,絕無僅有,就是羅大佑的《愛人同志》。羅大佑確有些神乎其技,他寫的旋律絕不艱深絕不花巧,但通俗易記的同時又總能有一定的意境,讓聽者一聽難忘,《愛人同志》專輯裡的《戀曲1990》、《愛人同志》、《妳的樣子》、《黃色臉孔》、《遊戲規則》都有這樣的特點。羅大佑還自己填詞,亦能隱然在針貶着世態時局,《愛人同志》可謂代表作:「在這批判鬥爭的世界裡,每個人都要學習保護自己,讓我相信妳的忠貞……」短短幾行歌詞,讓曾經此苦的人有無限的感慨嘆息。

 

  遊戲繼續玩下去,勾起我較多回憶或難忘印象的就只有達明一派的《我們是這樣長大的》、夏韶聲的《漂亮的固執》、侯德健的《卅歲以後》、《蔡齡齡》、達明一派的《意難平》、夏韶聲的《你喚醒我的靈魂》、陳慧嫻的《永遠是你的朋友》、蘇永康的《失眠》、吳國敬的《搖搖這東西》、林憶蓮的《都市觸覺part II逃離鋼筋森林》、林子祥的《長青歌集》和盧冠廷的《1989》等十二隻。這批唱片,音樂方面大部份都是高格調得有點偏離市場口味,也有不少有濃濃的寫實主義或政治色彩。

 

  我常盼望,本地的中文唱片,最好有七、八成都能有這批唱片的內涵及成績,但據知林憶蓮籌備《都市觸覺part II逃離鋼筋森林》大碟,前後製作了十五、六首作品,然後才從中揀出十一首來;侯德健的《卅歲以後》、羅大佑的《愛人同志》,都是歷時一、兩年的慢工出細貨式的產品。對於唱片公司而言,雖然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還是不能在每一張都肯投下如許的精神、時間和金錢的。猶記得王傑出版《誰明浪子心》時向記者說,有一兩首歌是帶病錄音的,虧他公開宣揚,不知這小事正反映唱片製作也有將就將就不嚴格要求的時候。其實本地唱片市場始終還是很倚賴偶像推銷,半年一張的出碟密度、多元的、大包圍的歌曲風格,大眾情人的外貌成了大部份唱片製作的方針,所以我的盼望也往往只能是盼望,很難有實現的一天。

 

  還好有前文所述的十幾張唱片,八九年不至於完全空白,為偶像歌潮所淹沒。但從這十多張唱片,卻又發現羅大佑的《愛人同志》、侯德健的《卅歲以後》、崔健的《一無所有》都是國語碟,而特色都是民族色彩頗強。他們三人嚴格來說都是香港以外的華人歌手,性質屬於「入侵」本地樂壇。這現象顯示出國語歌有捲土重來之勢?在目前,我敢說國語歌要重溫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風光日子,還是遙遙無期,然而論高格調製作,而且還帶濃濃的民族氣息的,羅大佑、侯德健、崔健三個來自台灣及大陸的樂人,真令本地音樂人自愧不如。畢竟,台灣及大陸人比香港有更多的音樂根源。

 

  總括而言,八九年的中文樂壇,本地創作實力仍見疲弱,高水準高格調的唱片佔總產量的比例也偏小,而在羅大佑、侯德健、崔健等大陸、台灣作品的映照下,亦見出本地創作嚴重失根。

 

 

 

 
 
 
 
 
 
 
 
 
 
 
 
 
 
 
 
 
 
 
阅读(2961) | 评论(7)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likahokeith2008-11-24 10:04:47

現在好的作曲人依然存在,但想不到好的編曲人早在97年後便後繼無人

likahokeith2008-11-24 10:04:47

現在好的作曲人依然存在,但想不到好的編曲人早在97年後便後繼無人

likahokeith2008-11-24 10:04:47

現在好的作曲人依然存在,但想不到好的編曲人早在97年後便後繼無人

likahokeith2008-11-24 10:04:47

現在好的作曲人依然存在,但想不到好的編曲人早在97年後便後繼無人

likahokeith2008-11-24 10:04:47

現在好的作曲人依然存在,但想不到好的編曲人早在97年後便後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