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5-10 08:27:35
在文章中,吳氏說,黃海懷對樂曲的立意如是解說:「《江河水》是東北民間樂曲,本是首輕快的吹奏樂,改編成管子獨奏曲時,改編者改變了情緒,成為一首訴說民間疾苦的悲憫曲調。我在訂弓法時,腦子裡想到了孟姜女那樣的古代婦女。她來到江邊,就是在這裡她的丈夫被拉去服徭役了。她年年都來江邊盼望丈夫歸來,可是許多年過去了,還是一江空蕩蕩的江水……悲怨、激憤、絕望,乃是演奏這首樂曲要把握好的情感分寸。」黃海懷還曾作過比喻:「古代男人有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婦女可從來沒有電影中的『紅色娘子軍』,因此,千萬不要拉出『紅色娘子軍』的革命反抗味道來。」
吳素華在文章的稍後處提筆寫道:「按常理,作曲家的作品發表之後就是一個獨立於作曲家之外的文本了,演奏家有權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化詮釋。不同演奏家對於作曲家的作品提出不同的詮釋是件好事,會豐富其藝術表現力。然而,對《江河水》的有些詮釋卻有着歷史的特殊性。在那『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官方的口號是『造反有理』,悲悲切切成了大忌。當時的演奏家出於無奈,只好強調勞動婦女的革命反抗精神,將《江河水》原作的黯然神傷、絕望無助,過多地處理成了呼號吶喊、激情反抗,其音樂形象不再像古代孟姜女,而更像現代的紅色娘子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