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2-15 09:24:33
其實名與利,在中國文化裡,往往都涉及道德上的抑制,有誰求名求利即貶他為市儈之徒,因此過往的中國音樂人不重視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姓名,原因會比劉承華這裡說的複雜得多。但劉氏的「自娛說」也肯定是一大原因。此外,這種「自娛性質」,也常常是為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這種自得其樂,遠離政治的態度,未必適合現代社會。
然而,傳統中國音樂的這些「書法屬性」、「自娛性質」,隨着近代西方的炮火與文化的進侵,幾乎喪失過半。看看現今的中國音樂創作,大多崇尚「建築屬性」與「娛人性質」,而且像是沒法走回頭路!讓很多頭腦較清醒的中國樂人憂心忡忡。天津音
導致現今的中國嚴肅音樂傾向「建築屬性」與「娛人性質」,受唱片、電台、電視這些科技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唱片,其錄音使傳統中國音樂名作凝固成權威的演繹,一般樂迷都不敢改動這權威演繹裡的某個音符。再其次是演奏的形式,百多年來的西化,演奏會亦成了中國人習以為常的方式,不察覺有何問題,於是,比方說過去其實只供在書齋自娛,音量完全不需很大的古琴,都要搬到音樂廳,用咪高峰擴音以作公開表演,可是這樣的擴音,效果從來都不會好。
中國嚴肅音樂的這種喪失本質的狀況,固然很成問題。而這裡有一個更迫切的問題是,「細節」很多時也「與整體無關」的傳統中國音樂,是否也能使我們追求「世界可能成為的樣子」?狡黠的答法是,它至少讓我們追求「世界可能成為的(東方人眼裡的)樣子」。正如上文引述過管建華所說的,中國音樂是「強調有機生命哲學」,也就是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以此回看阿多諾的文章,以西方古典音樂的「細節實際上包含着整體且導出整體的呈現,與此同時,細節也是從整體的概念中生發出來的」來對照流行音樂的「關係卻是偶然的,細節與整體無關」就顯得無力。
不過,也要明白,傳統中國音樂裡的「偶然關係」,是為了自娛,為了自我的音樂呈現;而流行音樂裡的「偶然關係」,卻是唱片商要製造新的刺激,刺激消費。正如八十年代香港,當某一流行曲成為熱門後,唱片商就頻繁推出該歌曲的不同的remix版本,在歌裡這裡加幾下特殊音效,那裡又加一點新的和音等等。不過來到新世紀,在更先進的科技的協助下,流行音樂裡的「偶然關係」看來卻有回歸到讓人們「自娛」,並藉此呈現自我的思想與態度。像《始終有你》與《福佳始終有你》,就最能說明這種新世紀「自娛」方法的案例。
還有一點值得補充,流行歌曲裡的每首歌曲,雖說「細節與整體無關」,可以隨意重新搭配以至串燒起來,但對於好些經典名曲諸如香港人熟悉的《小李飛刀》、《射鵰英雄傳》、《萬水千山縱橫》等,樂迷會視原初的唱片版本為權威演繹,不管後來者如何改編或演繹,那怕只是改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