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130636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8-02-15 09:24:33

 
  寫到這裡,有一點也是必須說清楚的:
 
  西方音樂的突出功能在於「娛人」。西方音樂從古希臘起,就與戲劇一起面向公眾演出,不僅有專門的場地,還常常舉行各種形式的競演。登台演出,面向觀眾,則自然追求演出效果,注意聽眾的反應,自然希望滿堂歡騰,成為明星。所以,這樣的音樂演出,它所含的主要功能張力當然是「娛人」的。演出的目的或是為了取得名聲,或是為了獲得利益。這樣,相對地說,音樂本身的價值和意味,演奏者本人的情緒與感興,則往往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視。這種音樂傳統經過中世紀的「娛神」(是「娛人」的變式),再到近現代音樂活動,不僅被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而且隨着商業文明的成熟和泛濫,音樂的娛人性和功利性更進一步地被強化了。
 
  中國音樂則不同。中國音樂的功能張力主要在於「自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是每一個文化人的必修課。而且,這門課的修習,不是為了任何其他目的,而就在於培養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素養,使自己的生命過程更加和樂美好。……中國的樂器,如琴、瑟、箏、阮、琵琶、簫、笛乃至二胡等,都是常常用作閑居獨奏,遣興抒懷,自娛自樂的……西方音樂之重娛人本質上不是利他主義,不是在作無私的奉獻,而是通過娛人為自己獲得「名」與「利」。所以,西方音樂中的每一曲調,其作者均明白無誤。作者之努力創作,目的亦主要在使自己「名垂後世」。中國音樂則不然,它的自娛性決定了中國音樂主要着眼於演奏者與聽者的心心相通,使其均能自得、自足、自樂,而不太重視名聲和利益。不重視名與利,故而也就不重視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姓名……而且還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同一首樂曲,後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樂感和理解對之加工修改,以致逐漸形成許多不同的譜本。7

 

  其實名與利,在中國文化裡,往往都涉及道德上的抑制,有誰求名求利即貶他為市儈之徒,因此過往的中國音樂人不重視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姓名,原因會比劉承華這裡說的複雜得多。但劉氏的「自娛說」也肯定是一大原因。此外,這種「自娛性質」,也常常是為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這種自得其樂,遠離政治的態度,未必適合現代社會。

 

  然而,傳統中國音樂的這些「書法屬性」、「自娛性質」,隨着近代西方的炮火與文化的進侵,幾乎喪失過半。看看現今的中國音樂創作,大多崇尚「建築屬性」與「娛人性質」,而且像是沒法走回頭路!讓很多頭腦較清醒的中國樂人憂心忡忡。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唐樸林最近便在雜誌上說:「『交響』在中國可謂風頭不減,大有愈刮愈烈之勢。『交響音樂會』五花八門,甚麼『京劇交響音樂會』、『豫劇交響音樂會』、『黃梅戲交響音樂會』、『粵劇交響音樂會』……一些人總是認為只要沾上點『洋氣』,似乎就提高了『檔次』而『走向世界』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特質而極力向『洋』靠攏……更糟糕的是這些專家把(洋的先進,中國的落後)這種自卑心理放進教育體制而傳給了下一代。」8

 

  導致現今的中國嚴肅音樂傾向「建築屬性」與「娛人性質」,受唱片、電台、電視這些科技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唱片,其錄音使傳統中國音樂名作凝固成權威的演繹,一般樂迷都不敢改動這權威演繹裡的某個音符。再其次是演奏的形式,百多年來的西化,演奏會亦成了中國人習以為常的方式,不察覺有何問題,於是,比方說過去其實只供在書齋自娛,音量完全不需很大的古琴,都要搬到音樂廳,用咪高峰擴音以作公開表演,可是這樣的擴音,效果從來都不會好。

 

  中國嚴肅音樂的這種喪失本質的狀況,固然很成問題。而這裡有一個更迫切的問題是,「細節」很多時也「與整體無關」的傳統中國音樂,是否也能使我們追求「世界可能成為的樣子」?狡黠的答法是,它至少讓我們追求「世界可能成為的(東方人眼裡的)樣子」。正如上文引述過管建華所說的,中國音樂是「強調有機生命哲學」,也就是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以此回看阿多諾的文章,以西方古典音樂的「細節實際上包含着整體且導出整體的呈現,與此同時,細節也是從整體的概念中生發出來的」來對照流行音樂的「關係卻是偶然的,細節與整體無關」就顯得無力。

 

  不過,也要明白,傳統中國音樂裡的「偶然關係」,是為了自娛,為了自我的音樂呈現;而流行音樂裡的「偶然關係」,卻是唱片商要製造新的刺激,刺激消費。正如八十年代香港,當某一流行曲成為熱門後,唱片商就頻繁推出該歌曲的不同的remix版本,在歌裡這裡加幾下特殊音效,那裡又加一點新的和音等等。不過來到新世紀,在更先進的科技的協助下,流行音樂裡的「偶然關係」看來卻有回歸到讓人們「自娛」,並藉此呈現自我的思想與態度。像《始終有你》與《福佳始終有你》,就最能說明這種新世紀「自娛」方法的案例。

 

  還有一點值得補充,流行歌曲裡的每首歌曲,雖說「細節與整體無關」,可以隨意重新搭配以至串燒起來,但對於好些經典名曲諸如香港人熟悉的《小李飛刀》、《射鵰英雄傳》、《萬水千山縱橫》等,樂迷會視原初的唱片版本為權威演繹,不管後來者如何改編或演繹,那怕只是改動了一兩個細節,樂迷都會認為不如原初版本,儼然視原初版本為一個不可動之分毫的整體!這情況跟上文說到的「使傳統中國音樂名作凝固成權威的演繹,一般樂迷都不敢改動這權威演繹裡的某個音符」是並無二致的,都是唱片惹的禍。很多時候,我們反而應該放棄執着於這種「整體」,音樂才會更多姿采。

 

 

 
 
 
 
 
 
 
 
 
 
 
 
 
 
 
 
 
 
阅读(245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