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7796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8-02-15 09:22:43

 
第三節 聽音樂的分心與專心
  對於阿多諾這篇〈論流行音樂〉,不少學者都曾提出質疑,在John Storey編寫的《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n Introduction》裡,也這樣說:
 
  ……流行音樂果真如他所示,是如此單調一致嗎?舉例而言,偽個性化真的可以解釋1956年搖滾樂的進展、1962年披頭四的風靡一時,以及1965年反文化的音樂嗎?它可以解釋1976年龐克搖滾、1970年代晚期反種族歧視搖滾樂、1986年剋藥搖滾、1980年代獨立流行音樂、1990年代銳舞風潮嗎?此外,流行音樂的消費者是否真如阿多諾所視的如此消極呢?弗利茲提供的銷售數據告訴我們不同的答案:「雖然計算不易……多數的商業評論者同意,所有發行唱片的銷量大約有10%是賺錢的(單曲比例低些,一般黑膠唱片專輯則高些)」。此外,大約有10%的專輯是不賺不賠的。這表示有80%的唱片實際上是賠錢的。保羅赫許(Paul Hirsch)也統計出有60%的單由在發行後就再沒有人播放過。這顯示出,並不是說所有強勢的文化工業運作,都可以輕易地操縱消費者。這聽起來更像是文化工業嘗試各種辦法,想把唱片賣給挑剔、難討好的大眾。這些數據顯示,消費行為遠比阿多諾所設想的來得更加活躍主動。音樂的次文化運用顯然是這類主動辨識區分的最佳代表,但絕不是唯一的特例。最後,流行音樂真的發揮社會融合劑的功效嗎?例如次文化或音樂品味文化消費流行音樂的方式,可能和阿多諾理想的「嚴肅音樂」消費模式相去不遠。理查戴爾(Richard Dyer)認為,男同志聆聽消費迪斯可(disco)便是最好的例子。戴爾發現在聆聽迪斯可時,有某種浪漫主義情懷,使得某種存在方式仍能留存,以對抗一成不變和日常生活的平庸。他解釋說:「浪漫主義證實了工作與家常生活的限制,並不等同於經驗的限制。」9(按:斜體及底線為筆者所加,又為了行文一致,文中個別專有名詞的譯法是修改過的)

 

  按John Storey這樣說,阿多諾在〈論流行音樂〉裡的重要論點,都無一成立了,文章看來形同廢物。但第一節中所列的九個論點,還是很好啟蒙,引導我們思索音樂文化中各種現象。

 

  這裡先談談有關第一節第七、第八點的看法。

 

  阿多諾看來確認了音樂是應該專心致志去聆賞的,所以他很介意「並不需要全神貫注」的流行音樂「娛樂」,要猛烈批評之。

 

  這讓筆者想起自己在廿多年前從事流行音樂評論以來,使用的一種聽音樂方式:先是不專注地去聽某張唱片很多次,聽的時候真是漫不經心的,常常是同時做着這樣那樣的工作,然後,待到要評介這張唱片的歌曲時,才專注地去聽。這方法,可以讓我特別留意到哪些歌調在先前不留神聽的時候便已很有印象的,也可以讓我感受到有個別作品初聽沒有甚麼感覺,但越聽越覺動人。

 

  所以要採用這種方法,最初的想法是,人們聽電台、電視台的歌曲廣播,很多時候也不是專心聽的,我是要模擬這種方式,以期接近大眾接受流行音樂的經驗。

 

  然後也發覺,聆聽嚴肅的音樂,亦常常可以採用相似的方式:先不留神地去聽很多回,到腦海裡有一定的印象,再去專注的聆賞,這樣對作品的感受會特別深。事實上,有好些現代嚴肅音樂作品,在「不留神地去聽」的階段,無論聽多少次,腦裡印象都全無,這種音樂,我已可肯定不是甚麼出色或值得存世的作品!

 

  事實上,聆聽音樂,絕對難以由始至終保持專注的,即使正襟危坐的坐在音樂廳裡聽古典音樂,誰敢說自己聽的時候沒有分心分神的一刻?海頓的那部《驚愕》交響曲,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吧!要不是當時貴族們聽音樂常常聽到打瞌睡,海頓也不會寫出這首帶點惡作劇的作品了。在音樂廳裡如是,聽唱片同樣也是難保持專注的10。真要專注地賞玩音樂,絕對不是聆聽,而是親自拿起樂器去玩奏!

 

  所以,對於音樂生活方式的批判,筆者自己常常強調,不管喜歡古典還是流行,只是聽是不夠的,應更多地去玩奏。那樣才能更接近音樂更理解音樂文化。而這樣,便回歸到傳統中國音樂的「自娛性質」了!

 

  然而,不得不多說一下,時下的中國音樂,老早變得「功利」與「建築化」,青少年學樂器要考級,而且只學懂按譜奏,不敢妄動樂譜裡的每一個音。這跟傳統帶有強烈「自娛性質」與「書法屬性」的中國音樂根本已是兩回事!

 

 

 

 
 
 
 
 
 
 
 
 
 
 
 
 
 
 
 
 
 
 
 
阅读(261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