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8-02-06 09:35:07
《妝台秋思》之所以能成為一闋受人歡迎的樂曲,是有一定的因素的。有人認為它的曲調幽怨,所以受人歡迎。殊不知曲調幽怨與受人歡迎是兩回事,絕無關係的。《妝台秋思》無疑是闋幽怨的樂曲;但幽怨的樂曲未必能成為一闋受人歡迎的成功樂曲。我覺到往往當電台播唱《妝台秋思》的時候,左鄰右里的小孩子們跟着便哼起來,這樣,難道你敢說他們少小的心坎裡也藏有成人們的哀傷與幽怨,因而聽樂曲而起共鳴嗎?此無他,《妝台秋思》之成為名曲,正由於它蘊藏着這樣一股神奇的音樂感染力罷了。
樂曲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箏聲、簫聲、鼓聲三者混成的一個美妙的整體。箏聲的清越、簫聲的引人入勝,固然都是出色的地方,而鼓點的一敲一敲間,尤令你心焉神往。鼓運用在《妝台秋思》中,編曲人的本意是藉着音厚聲沉的鼓,烘托出各件聲色輕清的樂器及增加感人的氣氛,而鼓點敲起來疏密有序,伴着樂曲的旋律進行,起着如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作品時其中的「句」、「逗」的節奏作用,有其着意的佈置的。用鼓作伴奏,在目前很常見。無疑鼓能給一闋樂曲增加氣氛與產生節奏感,但不計及甚麼情緒的樂曲該用哪一種音色、音高的鼓,以及該用哪種節奏的鼓點,胡來一頓,結果,適得其反,甚而把一闋樂曲原有的情趣美感破壞無遺,用鼓不如無鼓了。如某電台經常演奏的一個廣東音樂節目,就犯了把鼓亂用亂敲的毛病,是很可惜的。
即使《妝台秋思》在今天已經成為一闋千千百百人們所歡迎的樂曲,如果還它「本來面目」的話,恐怕在一百人中也難找出
《妝台秋思》的成功,清楚地告訴我們,發展廣東音樂,除了創作外,還有一條廣闊的道路可走,就是改編。但不要把這事情看輕。其實把一件前人心血結晶作品,經過剔磨潤飾,恢復過來,甚或青出於藍,所下的工夫,有時比「創作」還要吃力呢!
廣東音樂是上世紀中期香港的「流行音樂」,從區前輩此文可知當時一首作品的流行周期是四年,比起現在的流行音樂的流行周期通常只有幾星期至幾個月,真是天淵之別。從區前輩文中,也可見到當時《妝台秋思》流行的程度是何等厲害。可惜,現在廣東音樂與粵劇粵曲的影響力都變得非常疲弱,再難有這樣的風光。這應該怪西方文化殖民與霸權無孔不入把亞洲所有本土文化葬送,還是怪國人自甘崇洋,在流行文化的領域裡不遺餘力的去本土化去傳統化?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常常都說唐滌生不諳樂理,《妝台秋思》改編之功,大抵不應屬於他的,而應該是屬於他的好拍檔王粵生的。事實上,《帝女花.香夭》裡的《妝台秋思》曲調,跟原來《塞上曲》裡的《妝台秋思》比較一下,是有很多的不同的,比方說新版本裡就多了引子,又尤其是後半段,改動的幅度就更大。筆者覺得,王氏改編這一曲的手法,是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