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0000072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4年(1)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7-11-25 09:30:27

 

 

中編 粵語歌獨步香江時期(74-97

 

第四時段(74-79年) 許冠傑顧嘉煇雙雄並峙

 

  而今我們回看,七十年代開始,粵語流行曲在香港,成為主流的條件已漸漸成熟,除了上文所舉的《禪院鐘聲》、《分飛燕》等先頭部隊取得普羅市民的注目,香港市民的本土意識也開始抬頭,粵語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大收旺場,亦加強了大家對粵語文化的擁護。際此時候,也就是1974年,無綫的電視劇集《啼笑姻緣》主題曲及其後許冠傑的電影歌曲《鬼馬雙星》、《雙星情歌》,在天時地利人和裡氣勢凌厲,尤其是許氏那兩首歌,公認為粵語流行曲在本土開始得到各階層一致接受的重要里程碑!

 

  這兩首電影歌曲獲視為里程碑,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歌者:許冠傑,他是時代青年,並且是曾熱愛玩band唱英文歌的青年,他還是大學生,形象青春正派,乖仔孝順卻又摩登西化,所有這些,大抵都很難在麗莎、鄭錦昌、陳浩德、甄秀儀那裡找到。唱流行曲其實是要建立形象的。七四年以前的粵語流行曲,很少注意這個,也無條件注意這個,所以總是地位低微。

 

  當然,音樂元素也有分別,《鬼馬雙星》一曲,節拍是近乎搖滾的,再不同於之前的中式夜總會樂風,因而也就有時代感得多。再說,《鬼馬雙星》是原創作品,那更是《分飛燕》、《相思淚》所不能比較的!

 

  從1974年至1979年,粵語流行曲就由顧嘉煇和許冠傑分兵並進,顧氏以創作電視劇主題曲為武器,許氏以創作電影歌曲為武器,發起一浪勝於一浪的攻勢。以許冠傑而言,七五年的《天才與白痴》,七六年的《半斤八兩》,七八年的《賣身契》,每部電影都例必配以幾首由許冠傑唱的插曲,然後與電影名字相同的唱片也會在電影上畫前後推出,於是電影和唱片互相扶持,聲勢浩大,真可謂曲曲帶動潮流!讓人感覺一新:啊!粵語歌原來可以唱的這樣寫實/優美/富哲理意味。電視劇主題曲在當時亦成了無堅不摧的力量,幾乎凡是電視劇主題曲就能流行起來,也使主唱的歌手成為大紅人,像羅文、鄭少秋、汪明荃、張德蘭、甄妮、關菊英、關正傑等七十年代的重要香港歌手,可說都是仗著電視劇歌曲的威力而名成利就。

 

  在這個粵語歌氣勢不斷壯大的大氣候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由於之前粵語流行曲的地位非常低微,因此,在七十年代中、後期,原是唱英文歌或國語歌的歌手,對於應否轉唱粵語歌,都要先在內心掙扎一番,是堅持還是順應大流,竟是個痛苦的抉擇,曾經這種內心鬥爭的歌手,相信至少有徐小鳳、羅文、甄妮、葉振棠、陳潔靈等,而當年林子祥對唱英文歌的堅持也是很強硬的,可是到後來都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轉唱粵語流行曲,而且也由此而走紅了。

 

 

第五時段(79-83年) 校園民歌風與求新人之風

 

  在1974年至1979年這幾年間粵語流行曲風起雲湧之際,唯一能在香港吃得開的國語歌手,是鄧麗君!她的多輯《島國情歌》都暢銷非常,這委實是很奇特的景象。同期,好些外資唱片公司如CBS新力、華納等不甘寂寞,開始進駐香港,發展本土唱片製作業務,而這個時候電台的廣播劇歌曲及新興的DJ歌手,亦開始冒起,再加上適逢七十年代後期,台灣校園民歌席捲整個寶島,並且越過海峽登陸香港樂壇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的流行樂壇邁進了八十年代。

 

  台灣的校園民歌熱潮,除了使香港的年青人也痴迷於現代民歌的唱與作外,傳媒和唱片公司當然也不會放過這種熱潮。

 

  事實上,八十年代初的香港流行樂壇,市道甚是不好,唱片公司除了以精選唱片及串燒歌唱片來維持生計外,也渴求捧出新面孔的歌手,以期對市場產生新的刺激。這種現象也可以說是流行唱片工業發展的必然走勢:大牌歌手雖然能為公司賺大錢,但難服侍,反而捧新歌手要是能一炮而紅,則本小利大,況且新進歌手通常都會對唱片公司言聽計從。

 

  也因此,當時的校園民歌熱潮,正好給予唱片公司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以校園民歌或城市民歌的唱片推出成批成批的新面孔(保守估計,新面孔的數量至少超過50人),試探他們在市場上的潛質。這一時期的代表歌曲,可數李炳文唱,馮德基填詞的《昨夜的渡輪上》和盧業瑂唱、鄭國江填詞的《為甚麼》,雖然都說是清新民歌風味,卻都並非原創!

 

  我們也很應該注意到,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電視劇集歌曲的勢力依然是非常強大的,但幾年前仗着電視歌聲名鵲起的紅歌星,這期間亦開始要擺脫電視歌的籠罩,想做一些有意思的唱片。這方面可以數羅文於一九八一年初推出的,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概念大碟:《卉》。而其後,甄妮自資的金音符唱片公司,推出了一張以歌曲串成故事的另一概念大碟;以及張德蘭以顏色為中心意念的概念大碟《情若無花不結果》。這幾張概念大碟,可說成為香港流行樂壇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塊里程碑。或者我們甚至可以說,鄧麗君其後的唐宋詞唱片《淡淡幽情》,也應是受這幾張概念唱片所啟發的。

 

 

 
 
 
 
 
 
 
 
 
 
 
 
 
 
 
 
 
 
阅读(4080) | 评论(28)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