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8-11 08:46:32
如果有時間,最好詳細研究一下當時的報章雜誌,甚麼時候開始多用「粵語時代曲」或「粵語流行曲」這樣的名稱來談論這類歌曲。而較省時間的做法,當然也可以看看那些歲月裡,唱片公司及歌書出版商怎樣標榜這些歌曲。比方說,手頭有一冊從商台資料室複印出來的歌書《最新周聰.林鳳.呂紅粵語流行曲(合訂本)》,這有力的說明,至遲不遲於六十年代初,香港人開始接受「粵語流行曲」這個概念了。
在這書的版權頁有商台「中文節目部資料室」的印鑑
可看到打印的日子是
但筆者估計這書的出版年份應是六一或六二年左右。
六十年代中期以後,
有更多唱片公司敢於標榜「粵語流行曲」了
至於報章雜誌,浩如煙海,真個望洋興嘆,筆者自己倒藏有一份1971年二月號的《香港歌星》的專題文章,那是董夢妮執筆撰寫的「歌壇上的男歌星」,此文歷數了當時香港許多唱國語流行曲的男歌星,數到最後,他提到鄭錦昌:
跟着是鄭錦昌,頭髮鬈曲,專唱粵語流行曲的那一位。
我很少聽粵語流行曲,但唱得好與不好,倒是分得出的,鄭錦昌唱得不錯,很多人喜歡聽他的歌。
好像高華一樣,鄭錦昌也有「王子」的稱號,他叫「粵曲王子」。
只因唱粵語流行曲的歌星太少了,鄭錦昌就算唱得再壞,一樣也會引人注目的,物以罕為貴,真真不錯。
董夢妮應該就是後來搞《城市周刊》的那位吧。雖然鄭錦昌的尊號是「粵曲王子」,但香港人確認他唱的不是粵曲小曲,而是「粵語流行曲」,不然,董夢妮也不會這樣寫吧。事實上,如果要為鄭錦昌分類,他只能是「歌星」而不是「伶人」,一個「歌星」唱的要不是流行曲那倒不知是甚麼了!這分類法同樣也可以套用於周聰身上,他是「歌星」還是「伶人」呢?
在七四年顧嘉煇、許冠傑冒起以後,香港人如何談論七四年以前的「粵語流行曲」,其實也是很重要的。至少會代表了那一代香港人對前「顧嘉煇、許冠傑」時代的粵語歌的觀感。
這方面,筆者想起盧國沾在香港電台的《金曲十年》(為紀念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舉辦十年而出版的,出版時間應是1988年初)特刊裡,曾寫過一篇「粵語歌的前期史」,盧國沾只說「粵語歌」而不說「粵語流行曲」,但我們都明白他談的其實乃是「粵語流行曲」,只是想省掉兩個字罷了。在這篇文章的末處,盧國沾寫道:筆者必須重覆的說一遍:上述所記述的,也許有次序顛倒的情況,絕不能作為歷史的根據。它只可推算地說明粵語歌的源流,似可肯定起於粵劇,而一度於六零年代興盛。是以七十年代中期的再起,可稱之為「復興期」,延續至今天。
盧國沾這裡以「復興」來形容「顧嘉煇、許冠傑」時代的新發展,說明在他那一輩,都是肯定了周聰、
反而,很多年青一輩由於對歷史的無知,總是認為「粵語流行曲」始於「顧嘉煇、許冠傑」時代,那無異是把歷史閹割和篡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