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登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網頁,才發覺那裡有一篇題為「戰後粵語流行曲之歷史沿革──從粵劇餘韻到本土風格」的網上評論,文章作者是黎安祺。
這篇文字乃是回應我去年一月廿一日的講座的,也就是去年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雅俗之間:流行曲與香港文化」三個系列講座中的第一個:「戰後本港粵語流行曲的歷史沿革」。
想來,其實也很應該把那次講座的內容整理一個綱要,貼到這裡供網友參考。不過,那是開blog前一個月的事,相距了一段日子,記憶起的東西都不多,便一直都沒有想過去做了,反而是因為我的填詞學生當功課的做了這系列的第二講──林夕主講的「中文流行歌詞的文學性」的筆記,我便因利乘便的把它貼了出來。
黎安祺那篇文章,算是把我講座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再加發揮,且當是我那次講座的一份紀錄吧!
提起這次講座,亦不免讓我又聯想到剛去世的黎鍵前輩,要是當日他不是有恙,能出席主持,所起的化學作用肯定大大不同。而其實我亦從未跟黎前輩並肩作講座的,遺憾啊!不過,黎前輩的音容,會永記心中,最記得他在年05年年底忽然給我電話,說有一事告訴我,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將要搞的一個系列講座,已預了我是主講者……那招牌的笑聲,讓我完全忘了要生該協會「先斬後奏」之氣。
阅读(191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