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6-10 09:08:43
坦白說,筆者跟黎鍵前輩交往不算多,而神交的時候更多,因為早已把他的文章視為範文,以前他在《信報》的每一篇「藝語」都是必讀的,儘管偶然有些觀點我是不同意的,但大多數時候都是深深折服於他的論述的。也因此,現在捧讀他的遺著《黎鍵的音樂地圖》,只覺十有七、八都是以前讀過的,也份外容易由文章再憶起故人。
對於一般讀者,《黎鍵的音樂地圖》所呈示的,肯定是一個廣袤的天地,溯古思今,更思接八方;而地圖上的每個地方,其實都很需要停下來流連好些歲月,才能夠較好地品味其中的風情或旨趣。說來完全就像是那種入住尋常百姓家的體驗式旅遊,只是遊的不是一處具體的地方,而是音樂疆域。
筆者這裡想特別提提書中「呂文成與粵樂歷史」一文,文中說到「香港粵樂在五十年代以後卻繼續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掙扎求存,呂文成作為職業藝人,除了繼續在歌廳茶座上演出外,還寫了一批粵語時代曲,(紀念呂文成的)音樂會上安排了一闋由藝人丁翠怡與尹光合唱的《快樂伴侶》,當年由周聰作詞,並由呂文成的千金呂紅與周聰唱出,顯示了呂文成在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的前驅地位。」記得當年偶然跟黎鍵前輩說起,他亦頗為內地的音樂史學家談呂文成時總抹去這一段史實而不以為然。
事實上,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如粵劇、粵樂、南音等,也許是因為歷史的時差而儼然升格了,但當年絕對是屬於民眾的流行文化,完全融入在民眾的生活中的,以此觀之,我們為甚麼又要把粵語流行曲從本土文化區別開來。同是呂文成的作品,為甚麼只談《步步高》,不談《快樂伴侶》呢?我想這就是黎鍵前輩不以為然的原因。
可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在《黎鍵的音樂地圖》裡,亦恰恰是缺了論述本土的粵語流行曲這一小幅。手頭有一小疊黎前輩的「藝語」剪報,一張剪自
「這大概也就是一種中介的藝術歌曲了,由齊豫唱出更保證了那種通俗而清新的格調。──我想,這應該是引起歌曲同行的注意的。畢竟,有人正在實驗走這條路,並且正在腳踏實地走這條路。
這盒聲帶,我還不能說百分之百令我喜愛,但最低限度使我很感興趣,並且希望多聽幾次。──香港不是沒有人才,如羅永暉、林敏怡,是否也可以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呢!雖然他們也開始嘗試了。」
這一段話,體現了黎鍵前輩對流行音樂的寬敞襟懷,以及對正統音樂人參與流行音樂的一點期許。
也許,當初《黎鍵的音樂地圖》組稿時不是有意缺這一小幅的。而來者可追,我們至少也應該為黎前輩好好整理他四散在各大報章的文章,假如感到工程非常浩大,最省事的一個做法,莫如先把黎前輩多年來在《信報》所寫的「藝語」編個全集,那真是足以反映這幾十年香港藝壇的演變,亦足以反映黎前輩廣闊的藝術視野。
注:本文昨天發表於《信報》文化版,見報標題是「所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