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女兒學校的家教會主席來電,說希望我在周末(昨天)的親子講座「鄧藹霖與我們有個約會」入座期間奏奏洞簫,娛娛賓搞搞氣氛。
能夠用到自己比較擅長的小小技能,通常都樂意應允。由於講座適逢母親節前夕,主題又是親子關係,所以我儘量找些應節的曲子,而許冠傑的《父母恩》則是籌備小組選定指定了的。結果我另找了六首,包括無線早年的劇集,由黃曼梨主演的《春暉》的主題曲《慈母頌》、薰妮主唱的《故鄉的雨》、羅文主唱的《親情》、印尼民歌《哎喲,媽媽》、蕭芳芳主唱的《媽媽好》以及陳百強主唱的《念親恩》等。
不過,羅文的《親情》,是顧嘉煇愛玩轉調的又一突出例子。大三度的轉調,轉調前後都是很多7很多4的,以洞簫演奏,不管六個孔的傳統洞簫還是八個孔的新式洞簫,都難免要用上半開音孔的技術。
對於半開音孔,若用食指、中指都較易,無名指與尾指則甚難。《親情》的旋律,以洞簫吹之,當以筒音1轉筒音3比較理想,但用六孔簫則要無名指半開音孔,用八孔簫則要尾指半開音孔,皆是我的弱項。幸而多年前因為看過一段小資料,曾把一管六孔洞簫開了一個小孔,以按下把的右手尾指按之,當六孔全按而獨開這小孔,得到的音是比筒音高半度的音。後來,學吹八孔洞簫,早把這「七孔」洞簫束之高閣。現在,想到以這管「七孔」洞簫吹奏《親情》,則可避去半開音孔的弱項了,而且指法還是頗方便的,於是,這擱置多年的「七孔」洞簫試驗品(既然是試驗品,當然是報廢了也不會太心痛的那種洞簫),臨時成為我倚重的利器。
說說這「第七孔」的準確位置吧,它位於尾孔(離吹口最遠的按音孔)與出音孔之間而靠近尾孔,尾孔與這小孔的距離應是尾孔與出音孔的距離的五分一,當然小孔開的位置最好考慮自己的尾指能否按得舒適,而小孔的直徑應是一般按音孔的四分一左右。
對我來說,開在尾孔之下的音孔,出的音居然比筒音高,是有點神奇而神秘的,不知其物理解釋是怎麼回事。但這種「七孔」洞簫,也有其實用價值,日後,我或者還會拿另一些六孔洞簫去「七孔」之。
阅读(2145) | 评论(14)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