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估計是1986年的時候寫的,發表於《成報》「談歌說樂」專欄。從中可以知道,傳統琵琶原來是有它的民族特色的,可是,現在為了十二平均律化,不得不把這民族特色犧牲掉。不禁要一問:其實是否應該在某些場合,可讓這傳統琵琶有再亮相的機會?
很早就知道,廣東音樂以至粵劇的某些板腔,其中的4音和7音都有別於十二平均律的,那4音比十二平均律的4音稍高,又低於升4,而7音比十二平均律的7稍低,又高於降7。這兩個音,有人稱作「中立音」,以有別於十二平均律中的升4和降7。
事實上,廣東音樂和粵劇的好些板腔,其韻味和特點往往就體現在這兩個中立音上。近日在一份內地的音樂雜誌中讀到一篇「傳統琵琶的特殊品位對樂曲的影響」,始知原來近代的四相十三品琵琶,其中的第七品和第十一品,在小工調(相當於今天的D調)上,發音正是那兩個中立音,這個特殊設計,可以很方便地發揮中立音的奇特色彩,但代價卻是換來轉調的不便。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後,人們開始以十二平均律來確定琵琶的相位品位,於是中立音那特殊的色彩、不可替代的表現力,就再不可以在琵琶上直接演奏,而到了現代,有些事情還會叫不知底裡的樂人誤解。
好像傳統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開始的一段,原來的古譜正充分運用第七品的中立音,使音樂別有一番韻味,但而今的整理者卻將它改為升4、(從升4還原的)4、7、降7等,以至人們按這些整理過的樂譜分析時,大嘆調性變化頻繁,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實際上這一段前半部份一直在一個調上,直到在低音區出現真正的降7時,才轉到另一個調去。
阅读(228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