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2-27 09:04:12
明朝李東陽《麓堂詩話》說:「予嘗題柯敬仲(九思)墨竹云:『莫將畫竹論難易,剛道繁難簡更難,君看蕭蕭只數葉,滿堂風雨不勝寒。』畫法與詩法相通,此類是也。」如果把每片竹葉都堆到畫面上,一定不像畫;簡要地畫上數葉,卻能從中體會出滿堂風雨,這幾筆是以一當十、以少總多的。李東陽所謂畫法與詩法相通,就是指的這一點。
然而,並不是隨便抓住一兩樣景物,信手寫上幾句詩句就叫做以少總多。這一手法用得不好,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固然寫得「少」,卻未必能「總多」;雖然舉了「一」,卻未必能「反三」。那麼這個「少」、這個「一」,應具有甚麼樣的特性,才能收到「總多」、「反三」的藝術效果呢?必須具有兩個特點:概括、具體!
概括
即能表現事物所共有必有的屬性,並體現為思理的,能啟發讀者的聯想的。
如唐人詩句「一葉落知天下秋」,宋朝強幼安以為造句「費力」,其實這「一葉」是很概括的,它是初秋的象徵,能使人聯想起肅殺的秋天氣象。
概括性的景物,不僅能表現時間、地點、氣候、環境;還可以表現帶有共性的思想情緒。譬如,月光就常常用以表現鄉情,以唐詩為例: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不勝枚舉。因為月光既照了家鄉,也照了他鄉,自然就成了勾起思鄉之情的媒介……其他如寫蓬草飄轉來表現漂泊之感,寫寒夜孤燈來表示淒寂之情,也是不乏詩例的,因為這類景物同樣能喚起某種共同感受。
如果詩人所寫的一切,都在讀者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範圍之外,缺乏共同體驗,那麼讀者就無從聯想,也無從增補,也就不可能舉一反三了。
具體
指所表現的事物有個性,能體現感性,並限制讀者的聯想。
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
孤山寺北買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如果只寫了鶯、燕、花、草,我們便只知道是寫春天;寫的是「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給了這些景物增加了個性,這便使我們知道是「早春」,不是「暮春」……如果只寫早春景色,我們在長江以南處處可以見到;詩中有孤山、買亭、白沙堤等,這便將地點定在西湖了……在空間上有顯得具體了。如果只寫了季節和環境,讀者腦裡只會是一幅「西湖早春圖」,但詩中卻通過「幾處」、「誰家」、「迷人眼」、「沒馬蹄」,細致地表現了春遊的景象和感情,再用末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點明了「春行」。全詩確切合了詩題《錢塘湖春行》,因為詩中有個性、感情和偶然性,限制了讀者的聯想,這種聯想不是「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而是有它具體的落腳點。再如「月光」表現鄉情,這是共性;上面所舉李白、杜甫、白居易所表現的思鄉之情,也都各有具體之處,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個人感情。如果沒有這些具體東西限制讀者的聯想,詩就容易變得概念化抽象化,缺乏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