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1-29 09:37:41
把洛地先生有關工尺譜的文章的摘錄貼出來後,想到自己以前也寫過幾篇有關工尺譜的文字,就一併貼在一塊兒,方便尋找和參考。
工尺譜是怎樣來的呢?下面是它的傳說故事。
據說,唐代江蘇地方有個裁縫,名字叫梁正康,他不但裁縫手藝出眾,還是位吹打彈唱樣樣皆精通的好樂師,以至方圓十里,登門求教者甚眾,而跟他學音樂的比學裁縫的還多。
梁師傅自己要鑽研音樂,又要授徒,越來越感到單以口耳授的辦法很不方便,一個音既講不出名字,又不能記在紙上,比教徒弟縫衣困難得多了。他朝也想、暮也想,總想發明一種記錄音樂的符號。然而好幾年過去了,還是沒想出甚麼眉目。
梁師傅有個徒弟,名叫張生甫,很勤奮,為了把「量體畫尺」的工夫掌握好,每天大清早就在舖房裡背誦「量尺」的口訣。他反覆的唸著:
上尺 中長 合 四葉
在量衣口訣裡,「上尺」就是指先量上衣肩寬,後量袖長;「中長」,指量衣的長度與圍周等;「合」,是指量褲腰頭的寬窄;「四葉」,是指褲長和褲管的四葉大小等。
每當生甫在背口訣,梁師傅多半在舖房前的天井練笛子。日子一長,生甫不知不覺把口訣背得合着師傅的音樂唱起來:「上尺中長合四葉……」無形中變成量尺的「口訣歌」。
梁師傅一聽,好像得到了甚麼寶貝似的,噢,這不就是自己多年來想創造出來的記譜法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後來,師徒反覆研究,得出「上尺中長合四葉」七個音名,從此民間有了這種用文字作音名的「工尺譜」。
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亦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