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1-21 10:34:57
看過不少關於王菲《浮躁》專輯的樂評。其中一位有這樣的論說:
「很明顯王菲對和聲並沒有太多太深的研究,她採用的只是幾個簡單的和弦,可是她卻能加以各種輕微的變化運用,效果極動聽。」
對此說法,我是有所補充的。王菲近兩、三張唱片中由她自己寫的歌,開始有不少「中國」因素,正如早前答讀者有關王菲上一張唱片中的那首《假期》,旋律發展手法及曲式結構其實都很中國。而中國音樂的審美趣味卻絕不在乎和聲,只在乎旋律綫的曲折多姿,曲式結構也趨向於形散意貫。也因此,對和聲沒多大研究根本不影響王菲的曲調創作。
不過,中國音樂的這種審美習慣,往往需要足夠的時間空間來舒展樂思,聽聽《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瀟湘水雲》這些傳統曲目便知一二。
王菲要在時間空間狹小的流行曲裡融入「中國」因素,是絕不容易的。
想起另一位創作歌手林子祥寫的中國小調類型的作品如《在水中央》、《再見楊柳》,或是達明的《石頭記》,就常常讓我覺得徒具「中國」因素的外貌,聽來卻只覺「趕着下班」,既沒有曲折多姿之態,也沒有舒展之感。
聽王菲《浮躁》專輯中三首「中國」因素較強的作品《無常》、《浮躁》、《末日》,則完全沒有這種「趕着下班」的感覺,未知是王菲接近竇唯多了,中國音樂修養強了,還是她自己在北京成長的日子時已有這種修養,使她能夠頗成功的克服在狹小篇幅注入「中國」因素的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王菲這些作品大都很短,卻讓人有餘味無窮之感,甚是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