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0-22 22:33:46
前文說,現今流行曲寫詞人的情況可與宋代的柳永相比。不過,在宋詞中,人們研究周邦彥的筆法最多,甚至有清代的文人(周濟)提倡:「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認為「清真(即周邦彥)集大成者也」。
周邦彥的筆法勝在哪裡,為甚麼這麼多古代文人研究、仿學?我們不妨來一起研究研究。只是,古人的用語未易為今人明白,卻是需要先解釋解釋。
事實上,古人研究周邦彥作品,提出了許多技法名詞,諸如鈎勒、頓挫、逆筆、逆挽、逆入、逆叙、暗轉等等,對現今的讀者來說,都未必能夠一目便了然。
就連學者的解釋,亦人言人殊。以為鈎勒例:
葉嘉瑩認為:「鈎勒不是展開,而是在原來的地方盤旋重覆」,而古人指周邦彥詞「愈鈎勒愈渾厚」,葉氏則解釋是「重覆地說,說了之後你並不覺得他重覆和瑣碎,反覺完整。」
若鈎勒之意真是如此,筆者倒想起黃霑,他不少詞作就是重重覆覆地說,只是黃霑這類作品,有不少是讓筆者覺得重覆和瑣碎,那就是鈎勒得不成功罷!
另一大陸學者則指出,是鈎勒一國畫術語,古人形容周邦彥善鈎勒,是指「周邦彥為了追求情景生動逼真而採用了一種細緻深入的描繪筆法,一筆不苟地描畫」、「就描寫的個體或局部而論,是細巧精製的;同時又不忘了整體性和局部性,就他每一首好詞整個的畫面和意象來看,又是完整、系統而協調的。」
這種解釋,卻是把鈎勒當成是一種創作風格多於一種技巧、筆法。不過,筆者卻認同另一種解釋,下一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