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9-23 07:07:00
但是,本地報章所見的流行音樂樂評,很難見到同樣下筆萬言的唱片評介,而即使有,也絕少談到監製手法,樂器運用,音樂創作和歌詞創作的得失,即使談到也很粗枝大葉,完全不敢涉及技術上技巧上的問題。所以,看樂評,往往並不能加深你對所評的唱片的認識。
造成影評和樂評有這樣大的質量差距,原因之一應是電影藝術比較具像,劇情也易分析,但音樂藝術比較抽象,當然,歌詞也容易點用文字分析,可是詞評並不等於樂評,只是音樂較抽象,用文字評析起來較難(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本地太少人去嘗試,如一次某雜誌,便看到有人嘗試藉着譜例的輔助,去分析達明的音樂創作),願嘗試的就不多,遑論質量問題。
不過,最主要還是供求問題,假如質量高的流行曲樂評真是有那麼多讀者,則縱使音樂樂譜譜例造版製版如何麼煩,又如何的佔去版位,搞雜誌的老闆也是樂於去鼓吹的。但事實上讀者似乎並不渴求這東西。另一方面,「供」也是個問題,目前唯一能深入剖析音樂創作技術得失的只有梁寶耳這位樂評人,只嫌太少。當然,也許是「求」所影響,沒這樣的時勢自然造不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