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7-26 17:37:04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唐.杜甫《八陣圖》
小說《三國演義》把「八陣圖」寫得神妙無比,即使是唐代文人劉禹錫,其《嘉話錄》也記述說:
夔州西市,俯臨江沙,下有諸葛八陣圖,聚石分布,宛然猶存。峽水大時,三蜀雪消之際,傾湧滉漾,大木十圍,枯槎百丈,隨波而下。及乎水落川平,萬物皆失故態,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近六百年,迄今不動。
是否真可以歷經六百年而石陣巋然不動呢?委實懷疑!
杜甫這首詩是遊八陣圖遺跡時所作,可惜他沒有以較詳細的文字記述所見的遺跡是何模樣,不然,就多一點綫索印證劉禹錫之說的真實程度。八陣圖是一個歷史上的謎團,這裡也不細究了,談詩好了。
詩一開始便大手筆地寫出:「功蓋三分國」!極力讚揚諸葛亮輔佐劉備創立蜀國,使天下鼎足三分。「蓋」字這裡作「在於」解,也有人作「超過」解,則句意便變成:諸葛亮的功業超越三國時代任何人物。但這樣解釋,那「分」字便變得沒有着落。
次句「名成八陣圖」是說諸葛亮創設八陣圖,使他的名聲更響亮。或者,詩人是以小見大,從八陣圖反映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何等超卓。
後二句轉向感慨。「江流石不轉」,不少學者都認為,是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亦可理解為在說八陣圖上的石陣歷經百年而未有因江水的漲落衝擊而轉動。而學者們多認為是暗喻諸葛亮在處理國家大業上的堅定意志與精神。「遺恨失吞吳」一句,歷來解說不一,眾說紛紜,但現在主流的解說是:劉備為了報私仇,自己一手破壞了「聯吳攻魏」的基本國策,更不顧眾議,率兵代吳,結果全軍覆沒,諸葛亮的全盤計劃至此告吹。也就是說,劉備吞吳失計,成為千古遺恨!再者,「石不轉」,也可說是因為有此千古遺恨!
不少學者也認為,詩寫的是諸葛亮,暗裡卻隱有杜甫自己詩文盡美卻不為世人所種之抑鬱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