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44599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6-05-28 08:21:07

  

 

  我的藏書裡,有一本台灣出版的《日本文摘》。為何會買這一期雜誌呢?只因這一期是日據台灣專輯,事緣1994年是滿清割讓台灣一百周年,也使台灣淪於日本統治五十年。這期雜誌裡,就有一篇「日據時代台灣流行歌初探」的文章。

 

  所謂「物傷其類」,見到這樣的文章題目,不禁會想起,十多數十年後,又會否有人以「英據時代香港流行歌初探」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看着台灣人回顧分析已成過去的日治時代的流行曲,也確是時時刻刻想及英治下的香港流行曲。當然,由於時代不同,地域環境也絕不相同,我們絕不可能在日治台灣與英治香港之間作「一一對應」,只是當中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

 

  譬如說文章末尾肯定日治時代台灣流行曲的五點意義,首三點是:

 

  其一:在台灣聲光電化尚未萌的三零年代,「台灣流行歌曲」和歌仔戲,可以說是民間娛樂的兩大主流,成了「草根性文化」;雖然戰爭期間,日本政府以寓教於歌的宣傳,使所謂軍國主義思想的「進行」似乎改造了當時年青學生,但是終戰後,這些深入人心的歌曲,又久蟄思動了。

 

  其二:創作台語歌詞,在當時的環境並不容易,因為「漢字」使用實在困難,並不是能得心應手,當代台灣新文學作者賴銘煌就曾如此說:「用日文來創作,並非我們所願意;可是坦白說,比起中文白話文來,日文擁有更豐富的語彙,我們用日文反而更自由地操縱文字與表現文學思想,白話文倒不能有這樣方便。」…

 

  其三:投効台語流行歌壇的作曲者,有人雖然學習過西洋樂理技巧,但是也有歌仔戲班的民間藝人加入,因此保有偶數拍子及五聲音階與自然小音階等具有特殊「台灣民謠風」歌調,其鄉土情愫,濃郁不化。

 

  回看香港,英國殖民政府向來以懷柔政策治港,所以並沒有用甚麼「進行曲」去改造香港年青學生,頂多上課唱唱《英國國歌》:「個個揸住個兜…」可是長年的輕中重英式的教育,最終不免反映在香港的流行音樂裡:六、七十年代,青年學生都以英文歌為時尚,到了八十年代,表面上本土意識已在香港樂壇抬頭,但骨子裡,英文歌在不少人心目中仍是至愛,只有唱英文歌才覺得做(找)回自己。

 

  不少人都指責粵語歌詞水準低落,這還不是因為「『粵語』使用實有困難,並不是能得心應手」。

 

  再比照上述的第三點,香港流行曲就更給比下去:我們有多少首流行曲能說具有特殊「香港民謠風」呢?香港實在太小了,而且也是一個移民城市,根本嚴重缺乏固有的本土音樂文化,又如何能腹育出鄉土情愫濃郁的「香港民謠風」。假如真要找,筆者認為已故粵樂名家所譜寫的《荷花香》、《懷舊》、《絲絲淚》,又或其他粵樂名家在香港所寫的《禪院鐘聲》、《流水行雲》、《步步高》等,其鄉土味最濃,至於七十年代以後許冠傑、顧嘉煇的某些作品,鄉土味已沖淡很多,比方說,《鐵塔凌雲》雖說是香港英治時期一首經典的作品,但若說鄉土味,卻難感覺得到。

 

 

 

 

 

 

   

阅读(166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