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5-26 09:24:22
據說(偶這個不問今世的傢伙,就只能據一下他人所說了),港台流行曲時興「Chinked-out」,一種Hip Hop/R&B與中國元素結合的新風格,諸如王力宏的《花田錯》、《在梅邊》、《蓋世英雄》,陶喆的《Susan說》、《孫子兵法》,潘瑋柏的《禪舞不二》,Tank的《三國戀》等等。
華語流行曲的新風尚而用上洋文「Chinked-out」來稱謂之,也真能夠與國際接軌,不過,也不用說Hip Hop/R&B這種從黑人音樂發展出來的東西很不適合華人來唱,其實國人接受Hip Hop/R&B這種音樂也只是極少數人罷了。筆者常常疑惑,與其自暴其短跟黑人唱Hip Hop/R&B,為何不試試從京津人的快板書(再說,中國的說唱曲藝少說也有上百種吧)發展出中國特色的流行說唱?這就好比說,華人女歌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唱黑人歌曲唱得比Whitney Houston等的好,不過我也相信Whitney Houston無論如何努力,也唱不好咱們
筆者多年來一直想着一個與符號學有點關係的問題。我的推想是:
木結他 → 西方民謠
色士風(saxophone, 薩克管) → 爵士音樂
電結他 → 搖滾音樂
?? → 華語流行曲待誕生的品種
這個推想自然讓我們想到,華語流行曲的未來發展,宜有意識地去選定一種樂器作為符號、標誌,讓世人一見到這件樂器,就聯想起這尚未誕生的華語流行音樂品種,而也只有通過這件樂器,才最能發揮這音樂品種的韻味與精髓。這樣,對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肯定有極大的幫助。
事實上,即使不說外國流行音樂的「符號」樂器事例,在中國的音樂裡,也充滿這樣的「符號」,譬如京劇裡有所謂「三大件」,唱京劇而沒有了京胡、京二胡、月琴,就不大成京劇了。同樣,高胡就成了粵劇和廣東音樂的「符號」,見高胡就像聽到廣東音樂,聽到有人唱粵曲。
然而,有心栽花花偏難發,我想,當初抱木結他唱歌的人並沒有想過,到現在竟成了一種「符號」,可以迅速讓人聯想到西方民謠。
可見要把一件樂器演變成「符號」,未必是想做就做得成功的,往往更倚賴於無心插柳。
幸而這個推想畢竟指出了可行之路,只要各方樂人不斷嘗試,嗩吶也好,三弦也好,改造而成的電二胡也好,何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讓時間與聽眾來作選擇,則最終會塵埃落定,一個新「符號」就會連同一個新的音樂品種一起誕生!
也許,女子十二樂坊亦算是一個不錯的「符號」,可惜是純音樂,不是歌,樂器成群結隊,沒有一件成為突出的「符號」。
當然,我們也未必一定需要造出有異於西方的「符號」,音樂發展是多元化的,借助別人的樂器亦未必不能奏出自己獨有的音樂色彩。近代廣東人就最擅長這方面,看看粵劇的樂師,他們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大膽引進色士風、小提琴等樂器來為粵劇伴奏,奏出來的音樂絕對是粵曲風味!又不妨看看小日本,從唐宋年間把尺八學了過去之後,現在尺八反而成了日本音樂的「符號」了!或者可以說,不在乎你手上的樂器是中是西,只在乎閣下腦袋裡裝了些甚麼東西,有人從小到大都只聽搖滾音樂,即使他拿着的是一件中國樂器,奏出來的其實也只會是搖滾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