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0119538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4年(1)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6-03-23 08:22:10

   

 

 

  摘錄者言:當年拜讀盧修遠這篇大文,才驀然省悟為何香港的寫詞人寫的歌詞,字音的使用總是輕重不分,更經常把「的」、「嗎」這些輕聲字填在重拍或長音上。所以,對於想學好填詞,又或者想中文好一點的朋友,此文很值得一讀。原文刊在報上時,標題是「提高中文水的必由之路」,現改如上。

 

 

  香港最近幾十年整體中文水平不斷下降,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用粵語學習和朗讀白話文。

 

  一、語言的音樂性:任何一種語言均有其有別於他種語言的獨特性,其中之一就是其音樂性。

 

  音樂性主要由語音、聲調、速度、節奏和韻律來表現。而具體的表現方式就是

一、詞語的選擇(如國語用「走」而粵語用「行」);

二、詞語用的字序(如國語用「已經」而粵語用「經已」);

三、字和詞的讀音和聲調。白話文中大量雙音詞的第二字(如東西、孩子)及使用頻率甚高的助詞(如「的、了、嗎、呢」)均輕讀而粵語則否(除極少數的字如「嘅」外);

四、語序(例如國語必說「我先走」而粵語說「我行先」)。

 

  各方言詞語的選擇及其讀音和聲調,均經過千百年追求抑揚頓挫的音樂感逐漸演變而成。如粵語不說「拿着」而說「揸住」,不說「的物體」而說「嘅嘢」,都是因為這樣說有鏗鏘感(「拿着」和「揸住」中兩字聲調的配合形成的抑揚)及節奏感(「的物體」和「嘅嘢」中輕聲與非輕聲相配合形成的頓挫)。

 

  二、用方言讀白話文的弊病:……由於港澳(曾是)殖民地,根本未推廣國語。而隨著中小學中文課本白話文份量日漸增加,教師必然像教學生朗讀文言般用粵語朗讀白話文和新詩。這樣做很明顯形成用一種方言的語音去讀另一種方言的情況,而此弊病的範圍也愈加擴大。由電視新聞報導中警官對着記者說:「佢拿着一把好似手槍的物體」,到政府高官和議員用粵語音完全照讀白話文講稿……,這種用一種方言音說或讀白話文(本質上是另一種方言)的怪現象居然已令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就以上文警官所說的那句白話文為例,即使刻意為求節奏感將「着」和「的」讀得輕而短,也令它的音樂感大打折扣。更何況用粵語音去讀充滿北方方言的文學作品(如《水滸傳》)?

 

  這種做法很明顯造成以下幾個惡劣後果:

   其一 …誤以為這樣做是學習和運用語言的正常途徑,並沒有破壞白話文的音樂性;

   其二 當他們這做的時候,不但感受不到白話文作品優美的音樂感,反而因以一種方言朗讀另一種方言的佶屈聱牙而影響對原文精神的體會和理解(對作品的理解必須通過其邏輯性、形象性和音樂性來實現)。久而久之,使他們減低甚至喪失追求白話文之美的興致。

 

  學生學到的早已不是正常的白話文,而是被歪曲、閹割的白話文。循此途徑欲學好白話文,豈非緣木求魚。

 

  三、用方言學習白話文的後遺症:企圖令自己的文句富有音樂感是一切寫作人的「本能要求」。通過十餘年欠缺節奏和韻律的白話文的「陶冶」,大多數香港人在寫白話文時已不能正確運用在節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助詞,惟有下意識地將十餘年深深填進腦海的「的了嗎呢」不倫不類、不問情由地加在句中句末,以此「吊」出文句的音樂感。

 

  這種充斥不必要助詞的港式白話文,就是長期浸淫在粵語音白話文中,久入鮑魚之肆而不知其臭的嚴重後果。

    ……

 

 

 

 

 

 

 

 

   

阅读(319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