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8242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7-06-01 09:54:47

 

 

  單說《百鳥和鳴》這個樂曲名字,相信不少讀者未必想得起它的曲調。但要是提到《唐伯虎點秋香》那段著名小曲唱詞:「求神,求神,誠心禮佛來求靈神……」甚或芳艷芬與李海泉合唱的那首《唔嫁》:「繁華,繁華,奴不慕洋場繁華……」這樣大家一定會想得起曲調的模樣。其實,這兩首小曲調寄的乃是同一首粵樂,曲名正是《百鳥和鳴》。由於這闋《百鳥和鳴》之曲風有頗西化的一面,所以即使是六十年代的青春歌舞片如陳寶珠、蕭芳芳合演的《彩色青春》,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那是陳寶珠唱的電影插曲《青春阿哥哥》:「良朋,情長,相勉勵情誼難忘……」

 

林氏之作 曲賴詞傳

  可見,這《百鳥和鳴》的曲調,實在是頗深入人心的,然而原曲的名字相信真是知者不多。粵樂,很多時就是這樣:曲賴詞傳!僅當曲調獲填上詞演唱,而且曾流行過,那才會為大家所熟悉,否則的話,便只是案頭上的一頁曲譜而已,沒有誰會知曉。

 

  《百鳥和鳴》的曲調是由林浩然創作的,林氏擅玩奏多種西洋樂器,除了寫作曲調,也懂編曲。然而,他的曲調創作之中,看來也唯有這首得賴詞傳的《百鳥和鳴》流傳廣遠,其他曲目,知者信是寥寥。再說,林浩然的生平,現時坊間能尋得到的資料並不多。

 

  從鄭偉滔編著的《粵樂遺風──老唱片資料匯編》,至少可查得林浩然的粵樂創作十五首:《鳳求凰》167、《疏廉淡月》457、《村曉》461、《百鳥和鳴》480、《海上風雲》492、《情郎》495、《農村樂》511、《俠骨柔腸》520、《含羞草》537、《花月爭輝》547、《花底琴聲》554、《絕代佳人》559、《一帆風順》560、《歸帆》575、《七彩花》851(樂曲名字後面的數字是《粵樂遺風》一書的唱片檢索序號)。這裏且悉數列出,供讀者參考。

 

  話說回《百鳥和鳴》,它自從填上歌詞來唱之後,曲調跟原作便有不少差異之處,筆者很感激得到樂友鄧啟明先生的幫助,能聽到1936年尾由和聲歌林唱片推出的錄音版本(屬該公司第十五期七十八轉唱片出品),對《百鳥和鳴》原來的曲調的面貌有很清楚的認識。

 

  和聲歌林這個1936年的版本,是全由西樂演奏的,樂手有六位:林浩然(色士風)、何大傻(啫士)、周瑞祺(梵鈴)、譚沛鋆(吐林必)、梁金文(鋼琴)、宋子光(色士風)。如此陣勢,奏出來的曲風沒可能沒西洋味哩!

 

  筆者把這闋音樂小品繪製成旋律分析圖,可以見到雖是曲風西化,但樂曲的段落結構仍是中國傳統的那種起承轉合方式,而不是西洋的AABA之類的曲式。

 

寫意方式 展現鳥鳴

  賞析《百鳥和鳴》,重點之一當是曲中如何展現鳥鳴。舊日的粵樂,或是曲成後才命名,或是寫曲前已有相關的題目,兩種情況都應該存在。不管《百鳥和鳴》是哪一種,也總涉及到作者如何展現鳥鳴的問題。在樂曲中展現鳥鳴,可以是寫意的,也可以是寫實的,以現今的演奏方式來看,《鳥投林》是較寫實的,《柳浪聞鶯》是較寫意的。而以《百鳥和鳴》此曲來說,其展現鳥鳴的方式也是較寫意的。這種寫意方式,相信較接近中國傳統藝術的旨趣。

 

  《百鳥和鳴》中對鳥鳴的描繪,是很象徵式的,只是用很輕快的速度來奏那些兩短一長或一長兩短的節奏型,便有鳥鳴之效,但相信大家都不會計較這些「鳥鳴」似不似。

 

  這樂曲的旋律創作技巧,以「同頭」、「重句」為主,偶爾也有「頂真」與「回文」,「連珠」算是用得甚少。

 

短小精悍 結構奇巧

  這小小樂曲,在結構上有非常奇巧之處,可謂短小精悍。樂曲正文無疑是分「起」、「承」、「轉」、「合」四段,每段的長度俱約是八小節左右。然而,「起」、「承」、「合」三個段落都各有四個短句,但「轉」段則是由兩個長句組成,形成短與長的對比。其次,「起」、「承」、「合」三個段落的小樂句,基本上都是從最弱拍處起音的,可是「轉」的兩個長樂句,都是從最強拍處起音的。一般而言,弱起則動感強,強起則有穩重之感,這可以說是一重動靜之間的對比。然而還不止此,「起」段全是短音,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組成,「承」段基本上也是像「起」段般,只是到了最後一個「六」音,才出現四分音符的時值。到了「轉」段卻出現大大的轉變,兩個長句,四分音符忽然多起來,共八個之多,處在長拍上的也多達五個,相比起前兩段那些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這八個四分音符乃是名副其實的「長音」,這種短音與長音的對比,感覺上是一重寬緊的對比。綜合來說,「轉」段與其他三段,是有三重對比:長短對比、動靜對比、寬緊對比。因此,音樂每次進行至副歌,都有一種酣暢愉悅之感,當然也可以說是感到動人不已,情不自禁跟著音樂哼唱起來。

 

  說起來,《百鳥和鳴》填成歌曲版後,「轉」段往往加進不少音,「長音」因而少了很多。比如說在《唔嫁》中,「轉」段第一長句有如此歌詞:「你咪話唔嫁咁話,真似紙紮下扒」(參見「旋律分析圖」中的那行紅色曲譜),於是原本有五個長音的樂句,變成只剩下一個,也因此原曲的三重對比變得只有兩重,還好那對比力量仍是頗強的。

 

  《百鳥和鳴》填成歌曲版後,還往往把原曲的「尾聲」部份刪掉,比如現在可以在網上找到的,由鍾麗蓉和黎文所合作灌唱的《唔嫁》,就是這樣。也許因為聽慣了歌曲版的處理,而今聽回三十年代的原曲版本,倒有點覺得這「尾聲」部份可有可無。

 

 


按:本文原刊於《戲曲之旅》2017年五月號(第181期)「小曲微觀」專欄。







 

 

阅读(964)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