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245004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7-02-01 10:27:34

 

 

  小曲之中,有若干是有一個演化過程,要不是見到初期的版本,是不會察覺它是早經變化的。今期想以一首短小的《江邊草》為例,看看它的初期版本到後來定型的版本的差別。

 

  《江邊草》,何大傻創作的小曲。不過,筆者見過由廣東省民間音樂研究室編的《呂文成廣東音樂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初版),亦收有這首《江邊草》,不知何所據,而該書所收的《江邊草》曲譜,也缺去六小節,而曲中各處的「上六上」全變了「上合上」。

 

大傻逝世快六十年

  提起何大傻,這裏岔開一下,因為何大傻於1957年去世,到今年就是他逝世六十周年了,會不會有甚麼關於他的紀念活動呢?

 

  從一些文獻中得知,何大傻創作的粵樂或小曲不算少,比如《孔雀開屏》、《鸞鳳和鳴》、《晨鐘報曉》、《逆水行舟》、《桃李爭春》、《野馬跳溪》、《花間蝶》、《醉桃源》、《春光好》、《步步嬌》、《橫磨劍》、《滿堂紅》、《拜月》、《驚艷》、《美人照鏡》、《夢裏鴛鴦》、《雄雞》、《慰勞》、《春郊儷影》、《戲水鴛鴦》、《雷峰夕照》、《弱柳迎風》等等,已逾廿首,但相信仍有遺漏。筆者去年閱讀1941年的《華僑日報》,報內的「今樂府」版從該年的四月至六月期間,刊了五首何大傻創作的樂曲的工尺譜,其一正是上文提及的《晨鐘報曉》,其餘四首乃是《擦鞋曲》、《秋晚》、《曇花一現》、《望郎歸》。其實數了這麼多,都未包括本文要談的《江邊草》哩。這樣豐富的曲目,完全足夠開一場音樂會呢!只是,現在能經常在粵樂音樂會聽到的,卻僅有《孔雀開屏》和《花間蝶》罷了。

 

  回說《江邊草》,其早期的版本,筆者同樣是在《華僑日報》的「今樂府」版中見到的,工尺譜刊出的日期是193995日,此譜還屬於「古曲新聲」,似乎意味《江邊草》這首曲子在那時而言亦已面世了很久的了。不知何大傻是甚麼時候創作這首曲子的。

 

  五十年代開始,不少粵語流行曲都拿《江邊草》來填詞,比如廖志偉的《發開口夢》以及他和伍木蘭合唱的《太太萬歲》都是調寄此曲,還可以是收錄於同一張七十八轉唱片哩!其後又有鄭君綿的《賣花聲》。甚至南洋歌手,亦有拿此曲填詞來唱的,比如有馬仔和韻兒合唱的《激壞老竇》,其詞更是由馬仔填的。以上所說的四首歌曲,其旋律倒基本上是相同的,可說是在五十年代定了型的粵語流行曲版本,但拿這個定型版本對照1939年「今樂府」版所刊的工尺譜,便頗有差別了。

 

  附圖中筆者把「1939年初期版本」和「1950年代粵語流行曲版本」都用簡譜記錄下來,方便比較其中的差別。

 

完全不管事不過三

  先看看「1950年代粵語流行曲版本」,這個版本無疑結構更工整些。第一和第二行是當句重覆的關係。第四和第五行則是一對很對稱的樂句,節拍完全相同,音符則屬變化模進。這個版本的另一大特色是「六五反六工反工尺上六上」這個短句出現凡五次,完全不管「事不過三」的規律。也許,是「六五反六工反工尺上六上」這十一個音前緊後鬆,末處又有一起一落的大跳,頗具興味,即使頻繁出現達五次,卻不覺煩厭,甚或可能嫌再現得少。此外,這個版本的音域也不大,恰是一個八度而已,可謂老少婦孺俱宜唱。於此看來,這個版本又易記又易唱,是難怪不少粵語流行曲都拿它來填詞來唱的。

 

  再看「1939年初期版本」,同是六行樂句,作曲人似乎是想有漸變的效果,第一行最後兩小節,只有五個音:「六反工尺上」,是簡單的逐級下行的短樂句。第二行最後兩小節卻變化成「六五反六工尺上」,由之前的五個音變成七個音,旋律線開始有點曲折,疏密方面也多了變化。第三行最後兩小節又添新變化,增加到九個音:「六五反六工尺上六上」,並且出現大跳音程。當然,第三行第三第四小節也可以說是變化自「六反工尺上」這五個音,只是把「六反」二音移高一個音,變化成「五六」。這裏見出作曲人的構思是把第一、二行句尾的樂音在第三行的樂句末處中並置起來,卻都有新的變化。

 

  「1939年初期版本」的第四、第五行相比起「1950年代粵語流行曲版本」而言,是並不大對稱的。從第四行末的「工工工」和第五行開始處的「六六六」,作曲人似乎在意的是其節拍的承遞。這初期版本的第六行在承遞自第三行末的九個音卻又有一點新變化,把最後的「上」音換為高八度的「生」音。真可謂變個不停。由於出現了「生」音,這個版本的音域是共有十度。

 

  這樣比較過後,可見作曲者最初的構想:第一、二、三、六行的尾句既有承遞關係,又不斷變化。但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卻演變成全部一個樣兒:「六五反六工反工尺上六上」,這個變化不知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但至少作者的構思是完全被埋沒了。當然,這十一個音出現共五次,對一般人來說是勝在易於記唱。

 

  這種變化,相信是一種群體自然選擇,作者也無從左右。

 

 

按:本文原刊於2017年一月號《戲曲之旅》(第177期)「小曲微觀」專欄






 

阅读(146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