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6-10-01 11:15:36
《餓馬搖鈴》,粵樂中的奇曲也!此曲常填詞為歌曲,最著名莫如朱頂鶴填詞的《哥仔靚》,這首歌詞總被認為是粗俗歌曲,亦有認為是淫歌,但願各位姊姊妹妹兄兄弟弟拿歌詞來看個仔細再說吧。其實在一些向老粵語文化致敬的影視作品之中,亦會聽得到此曲,比如電影《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片頭配的音樂就是《餓馬搖鈴》。
近十多年來,有說法指《餓馬搖鈴》乃由何博眾首創,再由其孫兒何柳堂修訂定稿。參見梁謀、阮立威著的《沙灣何氏與廣東音樂》一書。更早些時候,黃錦培在《廣東音樂欣賞》一書中也有類此猜測,但又另指出,《餓馬搖鈴》可能是吸收漢樂《西調》(節《大八板》)來變體作曲的。漢樂中亦早有《西調》的緩板變奏,名《薰風曲》。黃氏在書中把四個曲調並列,讓我們窺見其中的淵源和變化痕跡,而那《薰風曲》和《餓馬搖鈴》確有些相似之處。
曲名源自古代戰術
《餓馬搖鈴》,單是樂曲的標題已甚奇異。黃錦培在書中指出,「餓馬搖鈴」是古代的一種「設伏」戰術,佈置「懸羊擂鼓、餓馬搖鈴」的表象,誘敵偷襲,然後包圍消滅之。故此,曲中頗多筆觸描繪餓馬不安的狀態,亦有一二處狀寫鈴聲,云云。其實音樂畢竟較抽象,「餓馬搖鈴」無疑會讓我們有所聯想,卻不宜太坐實。就如當有人填上《哥仔靚》一詞,其音樂形象就為之一變!但話時話,《哥仔靚》表現的是另一種「餓」啊!
這兒嘗試就曲談曲,直接從音調的意象去感受。事實上,當仔細做做旋律的分析,會有另一份驚嘆。因為會見到很多樂句都很綿長,卻一點不冗贅,反而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氣勢!這些綿長樂句,多以「重句」、「同頭換尾」、「變化再現」、「連珠」、「頂真」、「回文」等手法繁複地建構,密不透風,聲勢逼人!筆者甚至想到李白的名篇《將進酒》,都是如此的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又極參差錯落之致!
《餓馬搖鈴》流傳近百年,但最初應先是闋琵琶曲,所以本文所依據的樂譜,以較古老的琵琶譜為本,但亦吸收了一些近世的變化。其實若問取捨的理由,亦沒法說得出哩。要把《餓馬搖鈴》斷句來分析,甚見困難。本文所附的旋律分析圖,勉強把它斷分成廿三句,深知未必確當,但不斷分又難以深入觀察曲調創作上的奧妙之處。
先說一些基本特點吧。《餓馬搖鈴》是以乙反音階構成的,但曲中不時短暫地轉到正線音階去,計有第七行後半部份、第九行、第十一行、第十六行末四拍以及第十八行,共五處。這自然會形成小小的調性對比,豐富音樂的色彩變化。此外《餓馬搖鈴》譜中最長的音符只有拍半,這跟很多上世紀初面世的粵樂頗相類。
《餓馬搖鈴》的樂句較難斷分,但段落的判斷相對較易。按曲調煞聲的變化,看來此曲可分成「起」、「轉」、「合」三段,第一至第八行以「上」音為主音,是為「起段」;第九行至第十七行以「合」音為主音,是為「轉段」;第十八行至最後的第廿三行,又再以「上」音為主音,是為「合段」。《餓馬搖鈴》算是小曲中的「大曲」,結構上卻只有「起」、「轉」、「合」三段,亦一奇。
在「起」段中,承遞的痕跡非常明顯,其中首兩行所出現的四個音樂小素材:a、b、c、d四個小音群,在以後的樂段中都有不同的演化,可見作曲者甚懂「物盡其用」之道。
大起大落動人心魄
頭六行在音域上只自限於中音區,從「合」到「六」,只有九個音,但所呈現的氣勢已是非凡。第七行初上高音區,情感激盪,形成一波高潮。再說,這長八拍的第七行融合「連珠」、「頂真」、「回文」、「暫轉正線」等多重手法,音調宛轉迴環,動人心魄!
第九行起乃進入「轉段」,它從「短音變異」兼「短暫轉到正線」開始,寥寥七個音,卻是第六行「上上上上乙合合」的音程的稍為擴大,卻足以欲揚先抑地使新音調在下一行立刻揚上樂曲的最高處!最激情處之後,作曲人先墊上兩個短句,第一個短句作調性對比,第二個短句拉寬節拍,連續三個音是一拍一音,末處卻與第十行「合尾」,這使激盪之情有一唱三嘆之效。接下來的三行,即第十三至第十五行,以「連珠」音型為軸,音調層層回落,直落到全曲的最低音「仩」,這是從另一方向深情慨嘆,亦是全曲最大起大落之處!這還不止,緊接的第十六行,氣勢上依然鏗鏘澎湃,且長達十一拍!
相比起來,「合」段比前兩段都短。但它同樣是以「短音變異」(第十八行)開始的,而且可說是第九行的擴充,音調變得比較抒情。第十九行是全曲的第二次拉寬節拍,由是豪縱與沉著兼備!其後的四行,「連珠」與「頂真」依然不斷施展,感覺上曲意仍是滔滔不止,即使最後已回到主音「上」音,感覺上餘音是裊裊不絕!
※
按:本文原刊於第173期《戲曲之旅》(九月號)「小曲微觀」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