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6-02-16 15:06:06
香港電台的網上電視節目《文化樹下》近期連續推出了有關黃霑的特輯,上集名《黃霑.好中國》,下集名《黃霑.好香港》。
看過這兩集黃霑特輯,對於下集《黃霑.好香港》,是頗有些東西想說說。
特輯的下集花了不少篇幅去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還提到某報章一搞搞了一整個六十年代的業餘歌唱大賽。黃霑這個名字,正是黃湛森為了要參加這個比賽而改的。這個業餘歌唱大賽,當時影響力甚大。但特輯中並沒有指出,這個比賽在六十年代從沒有設「粵語流行曲組」。卻有「歐西歌曲組」、「國語時代曲組」、「古典歌曲組」(第二屆增設)、「歌唱合奏組」(第五屆增設,相當於現在所說的「樂隊」、「組合」)、「歐西民歌合奏組」(第十屆增設)等等的組別。
那個年代,一個香港的歌唱比賽不設「粵語歌曲」組,是沒有人會有異議的,因為其時粵語流行曲的地位實在太低。
恰巧,《黃霑.好香港》也訪問了曾參加過業餘歌唱大賽並且終於奪過冠軍的周梁淑怡。訪問中她說:「當時沒有廣東歌,廣東歌屬於粵語小曲,即大戲的小曲、或粵語片的小曲,並非很流行。」
其實,當時是否真是「沒有廣東歌」?真是沒有哪首「廣東歌」曾較廣泛地流行?至少,林鳳為邵氏粵語片組拍青春歌舞片的時期,李厚襄、梁樂音為林鳳寫的那批歌,大抵不該以「粵語片的小曲」視之,而確確實實是廣東歌!1962年商台廣播劇《勁草嬌花》的同名插曲及另一插曲《飛花曲》,都絕對是廣東歌!而《勁草嬌花》還非常流行!
1968年,黃霑為陳寶珠的電影《青春玫瑰》寫過一首《不褪色的玫瑰》,是包辦詞曲。只是,有人以為這首歌亦屬「粵語片的小曲」。《黃霑.好香港》應該讓這首歌曲亮亮相,俾觀眾自行判斷:是「粵語片的小曲」還是具現代意義的廣東歌?不過,可能因版權問題,沒法在特輯中播放。
特輯之中,填詞人鄭國江說了頗多話。其中有一段說話的大意是:「為何七十年代中期的情歌可以出現『點解手牽手』這樣直接的歌詞,不是一直在寫那些『鴛鴦』、『蝴蝶』、『羅帳』、『繡枕』的嗎?」這說法頗有些不確,因為言下之意彷彿是說舊日粵語流行曲沒有表達直接的歌詞,只有剪紅刻翠的文言歌詞。但實際上是兩者俱有,比如鄭君綿很多歌都是直接表達的,他跟伍木蘭合唱的一首《拍拖三部曲》,歌詞開始不久就唱道:「手拖手更覺得恩愛好情侶」不是一樣是這麼直接嗎?
特輯更以鄭國江的說話壓尾,他說,早在七九年,黃霑便曾送過一冊精裝的《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給他,鄭當時是有點摸不着頭腦何以送這樣的書。接着鄭國江又說:「黃霑大我一個月,我們所受的影響均來自粵曲,都是飲粵曲的奶水長大的,都是看粵劇長大的,我們的骨子裏都藏着這些因素……」這個結尾彷彿有一個弦外之音:要是黃霑一直活到現在,可能也像鄭國江一樣,一腦心思會大部份都回歸到粵劇粵曲去。而黃霑更勝鄭國江之處是還會寫旋律,如果還在世,真會寫起「小曲」旋律來也說不定。
說來,五十年代的原創「小曲」,不少都有跨界成粵語流行曲的能力。而往後,「小曲」就日見命薄,港人寧寫「小調」,鮮作「小曲」了!
※
按: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說詞話」專欄,見報標題是「回到粵語歌地位低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