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7393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5-12-02 15:29:07

 

  上兩期在本欄談過林兆鎏特為任白名劇《琵琶記》創作的小曲《千里琵琶》。今期談的,也是林兆鎏的作品:《別鶴怨》,這闋小曲看來也是跟任白名劇《琵琶記》頗有關係。曾請教過一些前輩及樂友,無人能肯定《別鶴怨》是否專為《琵琶記》而創作的,看來這比為小曲找尋作者更見艱難。

 

  所以想及《別鶴怨》應是專為《琵琶記》而作,乃因《別鶴怨》一語竟真是源出自古代的《琵琶記》的。

 

曲名源出古代《琵琶記》

  古代《琵琶記》版本很多,較晚近的版本,其第廿二出「琴訴荷池」中有這樣的曲文:「〔生〕呀,倒彈出《思歸引》來,待我再彈。〔貼〕相公,你又彈錯了。〔生〕呀,又彈出個《別鶴怨》來……」這就是《別鶴怨》的出處。筆者手頭有一本《元本〈琵琶記〉校注》,其第廿一出「伯喈彈琴訴怨」中有如下曲文:「你既道是《寡鵠》《孤鸞》,又道是昭君宮怨,那更《思歸》《別鶴》,無非愁嘆。」關於《別鶴》曲名,校注者引《古今注》謂:「《別鶴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無子,父兄將為之改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悲嘯,牧子聞之,愴然而悲,乃援琴而歌。」

 

  故此,有理由相信,當年的創作人為任白《琵琶記》寫了一首新小曲之後,借取這段典故來為小曲命名,亦即《別鶴怨》。不過,《別鶴怨》這首小曲還有個別名:《火中蓮》,這個別名因何而來,亦茫無頭緒。

 

  任白的《琵琶記》,《別鶴怨》出現於「廟遇」一折,並且是接着小曲《千里琵琶》使用,開始的幾句曲詞是:「夜鶯碎客夢,血淚迷濛。哀箏聲細弄,一切恨怨在指中,歌聲不似夢,泣怨透簾櫳……」其實這首小曲算是熱門,好些劇目曲目都有用到它。

 

  《別鶴怨》的曲調是以乙反音階構成的,甚是淒怨。乍看其曲譜,會感到很簡單,似乎自己也可以寫得出來,但真由自己來寫,肯定寫不出這份簡練。這等於春節那段日子所介紹的一首《龍飛鳳舞》,又是簡單到似乎任誰都寫得出來,但實際上是只有作曲人能寫出來,而那份簡單之中其形態結構卻竟是獨一無二的。《別鶴怨》也正是這樣,是又一首堪稱「大樂必易」之作。

 

  曲調可分為三部份:引子、正文及尾聲。也許這首曲子的「正文」部份較短,所以一般會把整個「正文」反覆奏一次,才接「尾聲」。粵樂中很多乙反調樂曲,其「尾聲」都會採用一種筆者形容為「龍門三鼓浪」的奏法,即把「尾聲」共奏三次,首次速度頗慢,第二次奏時速度加快,第三次更快,最後急煞放慢終結全曲。名曲如《昭君怨》、《雙聲恨》又或《禪院鐘聲》等,俱用此法,而《別鶴怨》是緊依傳統,其「尾聲」也用「龍門三鼓浪」的奏法。

 

  《別鶴怨》的引子用散板,只有兩個短句,第一個短句先從「尺」音四度上跳,繼而逐級回落到「尺」音,彷彿有奮起的意欲,但很快又消失了。第二個短句,是直向低音區滑下,情感低回悲苦,當中還亮出重要的、帶終止意味的音群(在分析圖中標以*號),且兼有連珠的特點,甚有魅力。

 

  「正文」部份實際只有三對上下句,但最後一個下句較特別,所以在分析圖之中把它斷開成兩行。第一對上下句,句幅俱長七拍半,但其前五拍半基本上是相同的,只在句尾作變化,上句在中音區停歇,下句則在低音區處終止。這第一對上下句,已經用盡全曲的音域──由「生」至「伬」,那種情感的起伏是很大的,聽來感慨甚深。這對上下句其實又可分成四個三拍半的短句,當中兩兩以「頂真」串聯,顯得圓轉流麗。

 

  第二對上下句,即分析圖中的第三第四行,在句構上明顯跟第一對不同。其一,這一對樂句各可分成三截,但前兩截卻是即時的音群重現;其二,這對樂句都使用圍繞中心音的技法,上句以「上」和「合」(及其高八度的「六」)音為中心音,下句則僅以「六」為中心音。其三,音區與音域的變化亦很不一樣,第三行迴旋在中音區,音域從「仮」到「五」,有十個音;第四行音區略移高了,音域也闊了些,從「合」到「生」,可說是有十一個音,更特別的是這個下句的大跳音程甚多。這種種因素加起來,使得這第三四行比之前的一對樂句在情感上激動得多。

 

只有「起轉合」不須「承」

  以「起承轉合」來看,或許第一對上下句是「起」,第二對上下句是「轉」,卻並沒有「承」接的部份。這樣,第三對上下句的作用便是「合」,第五行的句構脫胎自第一對上下句,第六七行的句構仿造自第二對上下句的同時又帶些變化,節拍上前縮後伸,利於作一段之終結。

 

  尾聲部份,音符變得稀疏,但實際上是從正文變奏出來的,第一二行是脫胎自正文的第三四行,第三四行則變奏自正文的第五至第七行。可以說,這尾聲是兩對上下句構成的。

 

  當把注意力放到各對樂句的下句末端,會發覺基本上都是由*音群壓尾,形成十分統一的「合尾」形態。

 

  末了,仍是那一句,《別鶴怨》這簡練的曲調好像誰都能寫出來,但實際上卻絕對不是。而最難得的是,簡練之中卻又淒怨動人。

 

 

按:本文原刊於2015年十一月號(第一六三期)《戲曲之旅

 

 

 

 

 

阅读(135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