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0055334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4年(1)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5-06-01 12:22:15

  《荷花香》,原名《銀塘吐艷》,是1951105日首映的電影《紅菱血》上集的插曲,馳譽六十多年,它的流行不但橫跨粵曲及粵語流行曲界,甚至還有張露灌唱的國語版。

 

  1951年的時候,香港人還沒有「粵語流行曲」的概念,粵語電影創作歌曲,風格往往趨向帶粵曲味。《銀塘吐艷》也不例外,但也許作曲人鑒於影片是時裝的,創作時大膽放進了不少「現代」元素,似有助它日後跨界成為粵語流行曲。

 

  《銀塘吐艷》乃是先詞後曲,唐滌生詞,王粵生譜曲。這方式在上世紀三至五十年代的香港屬慣見,跟七十年代之後的粵語歌創作以先曲後詞為主流,是大異其趣,可卻也讓不少人因而誤會像《銀塘吐艷》這類早期的原創粵語歌,其詞乃是填出來的。

 

  唐滌生與王粵生合作寫電影歌曲,《紅菱血》已是第二次。二人首次合作是撰寫電影《董小宛》(1950623日首映)的插曲,名為《新台怨》,當然這也是先詞後曲的,唱者也是芳艷芬。據說,這首《新台怨》也曾頗流行,並於1954年尾的時候推出過七十八轉唱片,由芳艷芬親自灌唱,但現在卻是很難在網上找到來聽。多年來,筆者都無緣聽到《新台怨》,只是見過其曲詞曲譜,其開始的詞句是:「色漸衰,容漸毀,梧桐葉落飄香砌,只聽得寒蟲聲細,夜夜孤燈伴冷幃……」

 

  話說回《銀塘吐艷》,這首歌曲經過六十多年的流傳,灌唱的歌者眾多,曲調上產生很多小變化。為此,筆者特意尋找芳艷芬在《紅菱血》上集中所唱的原裝版本,發覺其速度唱得頗慢,旋律線也簡單樸素得多,所以本文將依據這個原裝版本來作賞析。

 

為旋律美 寧有倒字

荷花香,新月上,荷花愛著素衣裳。

花香引得情蝶浪,怎禁它芬芳吐艷滿銀塘?

心如明月留天上,夜夜塘邊照檀郎。

情味是甜還是苦?郎情可似柳絲長?

輕輕偎向檀郎問:你可知情到深時怕斷腸?

花香哪得千日艷,榴花結子便枯黃。

人對花兒輕薄後,莫道花殘仍可恣意嘗,

有情忍看花零落,花泣飄零淚滿塘。

 

  唐滌生的詞,基本上是七字句,且單數句句尾用仄聲,雙數句句尾用平聲,當中「怎禁它」、「你可知」、「莫道」可視為「孭仔字」。故此,詞的聲律甚諧和,讀之琅琅上口。然而,全詞八個押平聲韻的雙數句子,押的都是陽平聲,未免單調而欠變化,這一點甚是考驗譜曲者!

 

  為了解決陽平聲韻腳過多所可能造成的單調,王粵生特別使前六個陽平聲韻腳之中,有兩個是落在「尺」音上,而不是全部都落在「上」音上。可是也許因此,「情到深時怕斷腸」的「腸」字頗抝口,後來有些歌者唱「斷」字時不唱「工尺上士」而只唱「工尺上」,那叶音效果才好些。說抝口字,這歌曲內還有幾個。比如「滿銀塘」的「塘」字,有唱成陽上聲的傾向,但這似乎是受粵曲微調法的影響,大家都覺得可以接受。此外「榴花結子便枯黃」,向來只能唱成「榴花結子『變』枯黃」。還有一處頗嚴重的倒字是「仍可恣意嘗」,按曲調唱,只能唱成「『認』可恣『宜』嘗」。筆者估計,那是作曲人為了保住較美麗的旋律綫,而情願使歌詞文字不協音。過去,賞析邵鐵鴻的《紅豆曲》時,也曾發覺邵氏為了保住較美麗的旋律綫,而情願使歌詞文字不協音,看來這種取捨是一脈相承。

 

西化、現代元素一新耳目

  如前文所說,王粵生譜這首詞,用了不少「現代」元素,也可以說是西化的元素。比方,前大半部份採用反線演唱,最後四句卻轉到士工線來唱,實際上這是借鑒西方同名大小調的轉換,反線的一段是大調(major),士工線的那小段是小調(minor)。歌曲引子及過門,旋律風味也頗西化,其中還用到升4音。「荷花」兩度譜以「上工六……」聽來就彷彿是西方大調主和弦的分解,而「花香那得」譜以「生五反五」,也有點似西方下屬和弦的橫向分解。再如「荷花愛著」四字,芳艷芬唱的是很簡樸的「上工六反反」,向來屬五聲音階中的偏音的「反」音,竟以正音的姿態出現,雖可勉強解釋是離調,唱的實際音調也許會是「合乙尺上上」,但這兒離調感覺很弱,更覺是直接使用西式的七聲音階,直接使用「反」音而不拘正音偏音。相信,在粵調中創作中加進這些元素,甚是破格,在當時則使聽眾耳目一新!

 

  記得陳守仁著的《粵曲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中有一篇「王粵生小傳」,其中說到王粵生:「當學徒時已常接觸歐美跳舞音樂,對歐西音樂的大小調對比甚感興趣。在他的作品如《懷舊》、《檳城艷》及《銀塘吐艷》等,他分別運用小調轉大調或大調轉小調的技巧,以配合曲詞情緒的改變,從而增加曲詞的表情效果。在1950年代,這種手法固屬大膽創新,使很多王氏的前輩及同行樂手均難於演奏及接受。曾為薛覺先伴奏多年的名音樂家尹自重便曾因摸不著頭腦而笑稱王氏作品為『左道』」。筆者今天看來,《銀塘吐艷》之創新及西化,又豈止採用了同名大小調的轉換。當然,六十多年前的創新,在今天自然變得平平無奇,甚至使我們視而不見,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會只聽到它很粵曲的一面,難感受到它西化的一面,所以,希望大家能再認識到這些創意及創新之處。

 

  從所附的分析圖可見,王粵生為了使曲調優美,很能綜合地運用「連珠」、「頂真」、「回文」、「當句重覆」、「合尾」等「折回」技法,而且用得很成功。其中所謂「合尾」,是指有三個樂句都以「反工六反工尺上」(圖中的B音群)缀尾,它們聯「合」起來使用同一個結「尾」,這樣具有使旋律的統一感增強的效用。這首歌曲中,「回文」技法使用得較少,其中「情到深時」四字,芳艷芬唱的音是「尺六五六尺」,恰成回文,現在的歌者唱這四個字,一般會多加幾個音順溜地唱成「尺工六工五工尺」,卻反而使那個「回文」消失了。

 

「芬芳吐艷」巧烘托

  這首《銀塘吐艷》,王粵生譜曲時還有兩處很破格之處值得仔細地說說。

 

  首先是「怎禁它芬芳吐艷滿銀塘」,譜曲人匠心獨運地在「吐艷」和「滿銀塘」處斷開,當「艷」字從「工」音滑上宮調式的有力支持音「六」音時,先加進四拍餘的學嘴學舌式過門,讓這個「艷」字一直若有若無的縈繞聽眾耳畔,這之後才悠然地唱出「滿銀塘」三個字,如此處理使這句唱詞成為全首歌之中最長的一個樂句,也使聽眾注意力延留在「芬芳吐艷」之中,那是有意突出及深情頌唱這四個字!關於這一句,其實真可把「怎禁它」處理成「孭仔字」,然後「芬芳」各唱一拍,這樣頗能突出「芬芳」一語,但作曲人寧讓「怎禁它芬芳」五字均勻地各唱半拍,看來他更想突出的是「艷」字。印象中,把一個字句破開來加進不短的過門,以求突出某個字,在粵調歌曲之中是很少有的。「芬芳吐艷滿銀塘」是稀有之例。

 

  其次是接著的一句「心如明月留天上」,譜曲人也做了很特別的處理,在「月」字後面加上一個嘆詞「啊」,使它在全首歌曲的最高音區處靈巧地拉唱五個音,當中包括在全曲之中唯一地閃現過的最高音「彳尺」音。這樣,真有心兒高高的飛掛到明月上的感覺。而這也是另一種深情的嘆詠。如此的加個「啊」字然後使音調飆高的安排,粵調歌曲亦甚少見。

 

  換句話說,這連續的兩句歌詞「怎禁它芬芳吐艷滿銀塘,心如明月留天上」,前一句是全曲最長的樂句兼唱到最低處(但不是全曲最低音唯一出現之處),後一句是全曲最高音處,可見這兩句是歌曲情緒最高漲最愉悅之處。筆者相信,因為是先詞後曲,譜曲者可以作出如此妥貼的安排,充分開發及展現歌詞的內涵。

 

  再說,譜曲人把歌曲高潮安排在「怎禁它芬芳吐艷滿銀塘,心如明月留天上」兩句,也是甚合理的,因為其後的詞意漸多疑問與焦慮,到最後幾句更是傷感。故此作曲人特意安排歌曲末段轉到士工線,使情意低徊而愁苦,無復之前宮調式旋律那份深婉而明麗之情懷。說來,更有人喜歡把這段士工線音調改用乙反線來奏唱,愁苦之味就更添!

 

  《銀塘吐艷》,唐滌生的好詞,引出王粵生譜的好曲,加上由如旭日初上的芳艷芬來演唱,因而風行六十多年而不衰,實在經典。而今嘗試細予賞析,更發覺曲調本身也意味深長,心為之服!

 

 

 

 

按:本文原刊於2015年五月號(第一五七期)《戲曲之旅》

 

 

 

 

 

 

 

 

 

 

 

阅读(187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