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31120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5-04-01 09:02:49

 

  上期本欄「《悲秋風》與琵琶名曲《塞上曲》」一文,只說到《悲秋》曲調與琵琶名曲《塞上曲》的關係,也說到《悲秋》曲調的出現時間,但把《悲秋》的一頭一尾抽取出來,合成更簡單的《悲秋風》曲調,又始於何時?在這一點上,筆者暫時只能說,《悲秋風》曲調的成形,不遲於1952年。

 

  1952年三月下旬,有一部由芳艷芬、張活游主演的粵語片《長恨歌》首映,片中有一首名為《悲歡離合有前緣》插曲,乃是王粵生據「《悲秋風》曲調」填詞而成的。全首曲詞如下:「月中天,照粉面,花香芬芳艷吐鮮,對此月夜倍依戀,亮月花香倆團圓。好春宵,惹綺念,共對花香月夜天,愛此皎月照花遷,妾與君似有舊緣。喜逢再相見,願似月色將花染,又怕天涯隔遠,唉並蒂不開倩誰憐?心酸酸,半掩面,漫說花香月夜天,最易惹心酸,離合悲歡有前緣。」

 

  記得拙作《香港詞人詞話》曾有一項記述:「據舒巷城胞弟王君如憶述,舒巷城年少時曾鍾情寫粵曲,抗戰走難時,曾以小曲《悲秋》填詞抒懷曰:『北風翻,有孤雁,一朝飛過萬重山,鳥知倦呀思鄉關,夢裏思親依稀見慈顏。飄零,怕看雁失散,又怕逝去光陰不再復還,春歸遲,客歸晚,歷遍風霜只覺歲月難。』」這詞所寄調之曲,已是把《悲秋》的一頭一尾抽取出來合成的,但限於沒有準確的時間,只是聊供參考。

 

  從上期的介紹可知,《悲秋》是據琵琶曲《塞上曲》的首段《宮苑思春》以「放慢加花」的逆向操作手法編寫出來的。雖是這樣,在編寫過程之中,肯定有創作的成份。事實上,仔細分析一下《悲秋》的旋律,可見到它在結構上甚是精緻,並且很能活用傳統的民間音樂旋律作法。

 

《悲秋》中的《八板》形跡

  看看本期所附的「《悲秋》旋律分析圖」,這首短短的《悲秋》,是可分成三段,圖中第一至第四行是第一段,第五至第十行是第二段,第十一至第十二行是第三段。大抵,可視為沒有了「承」段而只有「起」、「轉」、「合」三段。

 

  上期亦說過,《宮苑思春》是《八板》的一個變體,《八板》又名《老八板》、《老六板》。這個《八板》曲調很簡單樸素,但從它演變出來的曲子非常繁多,耳不暇給。現在從《悲秋》的曲調,也隱約見得到《八板》的形跡。

 

  《八板》從第三句起是:「六六工工六六尺,尺工尺上士上尺,工尺尺工六……」這三句與《悲秋》旋律分析圖的首三行就很近似,尤其第二行,把「尺工尺上士上尺」中的「工」換成「反」,把「士」換成「乙」(這是粵曲粵樂中合尺線轉乙反線的正規做法),便完全是《悲秋》第二行的簡化樂句。至於《悲秋》第四行,很可能是變化自《八板》的第二句的後半部份:「合士上,工尺上士合」。

 

  《八板》中其後有一句「六五生,五生生五六…」這與《悲秋》旋律分析圖中的第五行開始處非常相近。由此,可以見到《悲秋》與《八板》的血緣關係。

 

  《悲秋》從《八板》演變出來,卻是自成新的系統。比如說,三段的最後四拍,音符基本上是一樣的,這是在使用「合尾」手法──各段都用同一樂句來結束,產生頗強的統一感。而這樣我們也見到第二段是特別的長,可視為第一段的超大擴充。

 

  《悲秋》的第一小段,有多處「連珠」、「回文」和「頂真」,旋律甚是優美!假如「六合六」與「六合」二處不是故意奏成大跳的話(《悲秋風》就不作大跳,俱唱奏成「六六六」),旋律基本上是級進與小跳,那線條就更見柔美,加上採用乙反音階,則變成柔腸百折。

 

「轉」段之愁 才下眉頭上心頭

  第五行是第二段「轉」段的開始,這一句乃是把首段第一句成倍地擴充,方法是在句前加上四拍的樂音。這第五行亦是《悲秋》全曲出現最高音「生」的地方,縱未必可視為高潮之處,也甚見激越。第六行算是第二行的再現,卻在尾部作變化和擴充,結束音也由「尺」變為「上」,其後的第七第八行,仍持續再現第六行的樂句,或部份再現,或變化再現,這樣連續十三拍的往復回還,並以「上」為中心音不住纏繞,彷彿一份愁苦之情總是壓在心頭無法消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由是也順勢推出幾達十一拍的長樂句(第九行),這一句音符先在低音區密集出現,而且是全曲音符最密集之處,樂句的後半部份,則發展向中高音區。所以,這第九行更感是高潮之所在,是壓抑的愁苦情緒的一回小爆發。

 

  最後的「合」段,篇幅雖段,卻是融合前兩段的素材而成。

 

  從《悲秋》可印證一點,廣東人的乙反調曲子,旋律發展至高音區時「乙」音往往不用,看看第五行旋律在高音區進行時,其音是「六五生,五生五六反六生五生六……」即可見一斑。

 

  說回《悲秋風》,它把整個「轉」段刪走了,只保留「起」、「合」兩個小段,聽起來好像沒有甚麼損失(尤其是未聽過《悲秋》這個版本的讀者,但實際上當然是有損失的),反而還感到頗合流行歌曲的規格。事實上,僅以《悲秋風》兩段來看,頭段四小句落音是「尺」、「尺」、「合」、「合」,次段四小句落音是「上」、「上」、「上」、「合」,最終雖都收結在「合」音上,但仍感到在調式上已頗有一點對比。

 

  中國民間音樂奇妙之處,是可繁可簡,又可長可短,各有意趣。《宮苑思春》、《悲秋》與《悲秋風》這個系列,更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按:本文原刊於2015年三月號(第一五五期)《戲曲之旅》

 

 

 

 

 

 

阅读(138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