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997844
  • 博文数量: 4598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9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8)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IT职场

2015-02-01 11:27:11

 

  擅寫西化粵樂的譚沛鋆,上期談過他的名作《柳浪聞鶯》,今期繼讀談他的作品,這次是真的比較西化的《南島春光》,有樂友則語筆者謂聽來像是新疆那邊的音樂。

 

  《南島春光》不時填上歌詞來唱。筆者印象最深的乃是粵語片《紅娘》(首映於19581029日,導演龍圖兼撰曲)之中,在「拷紅」一場,飾紅娘的芳艷芬所唱的:「話話話話,話啦話,話啦話,怕怕怕怕,至鬼怕,至鬼怕要打……」

 

  《南島春光》面世於何時?花城出版社的《廣東音樂二百首》有說明謂「樂曲初見於1938年」,鄭偉滔編著的《粵樂遺風──老唱片資料彙編》有關《南島春光》的唱片資料僅有一項,指出曾由和聲歌林唱片公司推出過七十八轉唱片,唱片的另一邊是《漁歌晚唱》。書中有記載參與這首《南島春光》錄製的音樂家名字,原來曲中的小號部份由譚沛鋆親自吹奏。其他參與此曲錄製的樂師尚有梁以忠(小提琴)、何大傻(結他)、邵鐵鴻(琵琶)等等。可惜書中沒有記載這張唱片的出版時間。筆者近年曾經去看過不少舊報紙資料,發覺《粵樂遺風》所指的這張唱片,屬和聲歌林的第二十期唱片產品,而從報紙上的廣告更得以知道,這張唱片的準確面世日期是1938329日。

 

  余其偉編著演示的《中國廣東音樂高胡名曲薈萃》一書,對《南島春光》有「注」謂:「此曲作於20世紀四十年代(按:現在知道應是三十年代),其令人驚訝之處是節拍奇特,可見早年粵樂對於外來因素的汲取,是取『大膽引進』之態度。」

 

  《南島春光》曲調確是奇特,而奇特處也不僅節拍。比如說,全曲是一大段過,一氣呵成,沒有明顯的地方可以分成較小的段落,再者,全曲最長的音符都只得兩拍,有三處,還全是「尺」音。有趣的是,曲調最後也是在「尺」音上結束的,看來可以說這曲調是「商調式」的,這在粵樂中是很少見的。

 

連珠密密用 常末處生變

  筆者嘗試把《南島春光》的曲調勉強斷分成十二小句(見《南島春光》旋律分析圖),再試作分析,但見曲調雖是採用西方的自然七聲音階,用的旋律發展手法卻甚是傳統的,比如最常見的「連珠」、「頂真」、「回文」及「圍繞中心音」都有用上,其中尤以「連珠」手法用得特別頻繁,類屬「連珠」的「頂真」,使用次數亦不少,個別地方更是連環不斷地密集使用,如第七行是每兩拍便用一回「頂真」。可以說,這是中西混融的美妙結晶。

 

  佩服的是旋律作者總會在「連珠」的尾部求變,比如第二行,不是機械地的「工反工,工反工」,卻是在尾部求變化地寫成「工反工,工反工反六……」這種例子在曲調中還有多處。「連珠」屬於「轉折」法中的「折法」,而在「連珠」的尾部求變化,則是「折中有轉」,這樣可以保持旋律的流動感,也使聆賞者有意想不到的感覺。

 

  料不到的是,曲調中原來回文音群也不少,其中甚至有多達九個音的回文音群,即位於第五行的「尺工反六五六反工尺」。

 

  曲調名《南島春光》,但相信不看標題,就只是用耳朵聆聽,也感受得到曲調是愉悅的、快慰的。原因之一是如上文所提到的,音符最長也僅長兩拍,這意味音符全是短促細密的,動感甚強,利於呈現歡樂之境,特別是分析圖中所展示的最後三行,不但音符細密,還頗多的四度大跳音程,其跳動的頻率亦甚密,讓人聯想到的當是雀躍的心緒。

 

低音處現高潮 顯深情讚嘆

  《南島春光》的高潮看來不在最高音出現之處,因為這最高音在第六行、第九行及第十一行都出現過,既是多見了高潮就突顯不了。反而全曲中最低的「仜」音,僅在第八行末亮過相,只此一回。故此筆者相信作曲人是以最低音來營造高潮,這種以最低音形成的音樂高潮,放在輕快的調子之內,表現出來的應是一份最深情的讚嘆。

 

  如果,要勉強為《南島春光》分段落,那麼第二行末處出現的音群a,及其後出現的幾個音群a之變體(見第五行末、第六行及第九行),可能是重要的啟示。依此啟示,筆者會把第一、二行視為「序奏」,第三至第五行是第一段,第六至第八行是第二段,第九行至尾是第三段。

 

  依這種段落分法來感應,筆者大抵會描述如下:

 

  序奏以同音反覆開始,節拍也齊整,然後微微開始增加動感,再而於高五度處模進,動感再增強。這彷彿是一步一步地徐徐從幽暗處走出來,迎向滿眼明媚的風光,頓感心曠神怡。

 

  接着的三段,作曲者分以不同的手法去表現身處美景中的快意。第一小段先是有很多音階逐級而下的連珠,加上繁密而輕快的節拍,是心曠神怡感覺的進一步呈現。到第五行有七拍半長的句子,句幅之長前所未見,加上有較大的回文音群,還是正彩虹形的,可說是熱烈的心情初次高漲。第二小段,出現「尺尺士尺尺」的四度回跳音形,是雀躍之情初見,第八行迴旋而下,慢慢迴旋到樂曲的最低處,就像上文所說,呈現了最深情的讚嘆。最後的第三段,情緒顯然是更雀躍,更酣暢。

 

 

 

 

 

按:本文原刊於2015年一月號(第一五三期)《戲曲之旅》

 

 

 

 

 

 

 

 

 

 

阅读(1650)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