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4-02-01 12:37:46
粵樂《娛樂昇平》,是丘鶴儔的作品。筆者近日多看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華僑日報》的「今樂府」版上的音樂社活動資料,始知丘氏不僅是能作曲擅奏揚琴,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唱家,與他不時在電台合作播唱粵曲的有梁無色、梁無相姊妹。比如一九四零年六月十八日晚的電台特備中樂節目,便有梁無相和丘鶴儔合唱粵曲《智深受戒》。可見,丘鶴儔也像呂文成、邵鐵鴻、梁以忠等同代人一樣,唱作奏全能!
《娛樂昇平》,粵樂中的一大經典!筆者七十年代初中時候,便已能把它整首背譜奏出,至今從未試過忘了一二樂句,總能一氣呵成地奏。近日,仔細端詳它的曲譜,就更生讚嘆。
傳統的中國音樂旋律,不管是民間音樂還是文人音樂,一大特徵往往就是採用散點透視的結構,追求步移景異(換)。這一特徵,在中國畫或中國園林藝術裏也同樣存在,可說是共通的。另一大特徵,則如劉承華在《中國音樂的神韻》一書中所說的:「中國音樂的結構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圓』。所謂『圓』,是指在音與音、句與句、樂段與樂段及至樂曲的首尾等處,其銜接自然而連貫,使全曲的旋律線光滑、柔和、婉轉,使樂曲形成一個封閉的圓,或形成一個個連續的小圓圈,將樂情向前推進,而不是像西樂那樣常用對比的方法結構全曲,使樂曲形成塊狀結構,段落分明。」「那麼,中國音樂是如何使其句圓、體圓的呢?答案很簡單:全靠『轉』與『折』。」
但如何是中國音樂的「轉」與「折」呢?劉承華解說道:「『轉』的運用使樂曲在進行中不斷開闢出新的境界,推進樂意不斷地如游龍般地延伸、發展」;「『折』是指在樂曲的進行中不時地『折』回以前的某處重覆(或變化重覆)一遍,造成回環往復、纏綿不捨的抒情效果。」
引了這麼多文字,旨在要說,粵樂《娛樂昇平》雖是歡樂之曲,亦精巧地展現了轉折之道,嘆為觀止。其實,「轉」相對上還容易,想着不斷轉出新境,那就肯定不會忘了「轉」的。「折」卻更講技巧些,怎樣折回,怎樣變化重覆,端賴才氣。具體而言,民間音樂創作中的「承遞」法,就是「折」的一種體現。所謂「承遞」是指下一樂句或樂逗的開始部份與上一樂句、樂逗結尾部份相同或相似,稱為「承遞」。使用這手法能使旋律節節如長山蛇,起伏有致,情韻綿長,抑揚動聽。「承遞」包括「接字」及「接音」,「接字」就是「頂真」,又名「魚咬尾」;「接音」則是小音群的重出再現,包括「重句」和「連珠」以及有變化的「重句」和「連珠」。
從結構看,《娛樂昇平》乃是一個大圓圈,是難以分段的。尤其有趣的是,樂曲推展中所圍繞的中心音不斷改換,這些中心音依次是「六」、「工」、「上」、「尺」、「工」、「尺」、「上」、「工」、「六」,其排列竟恰恰是對稱的!亦可說是周而復始,正是一個「圓」。這是作曲人無心插柳還是有意為之?
為了分析,筆者把《娛樂昇平》斷開成十六行。這樣看,第一行便有「折」,因有重句。第二行開始的十個音是從第一行句首照「搬」過來的,亦屬「折」。第三行句首的「士工」相對於第二行句末的「尺工」,亦算是有微小的「折回」,而「士工」二音形成緊湊的「三連珠」,行末又「折回」「尺工」這兩個音上,可以說這一行至少就有四次「折回」。第四行句首與第三行句末是清晰的頂真關係,這一行第二小節中則出現音群a的變形,也就是說這一行至少又見兩次「折回」……
就是這樣,《娛樂昇平》不斷「轉」出新境,又層層巧予「折」回,如此轉中有折,折中又轉,轉轉折折之間,但見神采飛揚。當然,《娛樂昇平》演奏的速度較快,曲中又多大跳音程,甚而開始的樂句便已見音符密密麻麻,這些俱使曲意顯得精神奕奕,爽朗矯健。
在所附的《娛樂昇平》分析圖中,已對《娛樂昇平》曲中的種種「轉」與「折」做了頗仔細的分析,在這兒倒是不想作過份瑣碎的解說了。
值得一提的是,《娛樂昇平》有兩三個樂句是轉了調的,筆者是指分析圖中的第九行和第十行。其實,一般的《娛樂昇平》樂譜只會用一個調記譜,不會特別標示出那處是轉了調的。但筆者為了分析,就特地記出轉新調後的音。這兩行轉調樂句乃是使用民間音樂中所謂的「壓上」手法,即把「上」音壓抑收藏起來,卻讓「乙」音登場,而且擔當重要角色。使用「壓上」手法的實際效果是「『變宮』為『角』」(即把前調的「乙」音變成新調的「工」音),在中國民間音樂理論上來說,那是轉到了一個較抑鬱的調門,一般簡稱「變宮為角成屈調」。回看《娛樂昇平》這兩行使用了「壓上」的段落,如果不是轉成「屈調」,就會是出現全曲最高音的地方,而經過這樣的一「屈」,那份激動感卻變得內斂一些了,很是微妙。也因為這樣「屈」了一「屈」,全曲的最高音結果是在樂曲的末處才出現,亦即音樂高潮在樂曲末處才爆發。從節拍的變化上看也是如此,樂曲末處的第十五及第十六行,「生五六工」這幾個音的節拍的密與促,是此前十四行所未之見的,情緒是前所未見之高漲!
雖然跟《娛樂昇平》無關,但上文既提到「變宮為角成屈調」,也順道介紹一下一個相反的作法,即「清角為宮成揚調」。具體做法是把一個五聲音階曲調的「工」音「忘」掉,全換成「反」音(其音名是「清角」),這手法稱為「忘工」(可用「得意忘形」作聯想),實際效果是把前調的「反」音變成新調的「上」音(其音名是「宮」),中國民間音樂理論認為,這樣的轉調是轉到一個較明朗開揚的調門,因而稱為「清角為宮成揚調」。這兩種效果恰好相反的轉調手法,再簡單些記便是「壓屈忘揚」。說來,這種「壓屈忘揚」,跟西方的類似轉調方式,音樂感覺卻是相反的呢!在西方,「變宮為角」就是轉到「屬調」上,是轉到開朗的調上;「清角為宮」就是轉到「下屬調」上,是轉到較抑鬱的調上。這些感覺上完全相反的差異,說來話長,儘管先知道一下便是。
品賞《娛樂昇平》,一方面讚嘆曲中轉折之豐富奇妙,一方面則訝異且未想通的是,先輩們是怎樣悟得或學得這些轉折之道,並實踐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去的呢?
按:本文原刊於二零一四年一月號第一五八期《戲曲品味》「曲小情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