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7-11 08:44:14
本文原刊於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刊物《Cash Flow》第七十一期(2013年五月號),見刊標題是「向經典致敬」。
在年初的各個樂壇頒獎典禮上,陳奕迅主唱的《重口味》頻頻奪獎,鋒芒畢露。而我們都知道,《重口味》這首歌曲是帶有致敬意味,是向譚詠麟八十年代的快歌如《愛情陷阱》、《暴風女神Lorelei》、《夏日寒風》等致敬。
向二、三十年前的「老歌」致敬而廣受歡迎,多多少少意味歌迷似乎都愛上懷舊,當然,首先「懷舊」的乃是創作這首歌曲的Eric Kwok和Jerald吧。
近年本地具致敬意味的歌曲說來也不少。比如林一峰去年的《愛鄖書》專輯,便是專門向徐小鳳致敬的(幾年前,林一峰則曾用音樂劇的形式向陳百強致敬)。又或是再早一年,容祖兒主唱的《山口百惠》,專誠的向當年日本歌壇天后山口百惠致敬!可見,是匯成了小小的潮流。
其實,說到致敬,不一定等於懷舊,只是近年香港頗有些樂迷常覺新不如舊,因而看待具致敬意味的歌曲,大家首先想到的乃是懷舊。
筆者覺得致敬歌曲的重要意義在於「邀請」大家來重新認識獲致敬的主角──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歌曲或樂風。以上述的作品為例,就是「邀請」我們去重新認識譚詠麟八十年代的快歌、徐小鳳的名曲,以至山口百惠那教人佩服的行止:能在最風光的時刻退隱,且能安於平淡絕不復出。這種富於知性的意義,便不是一句懷舊所能涵蓋的。
當認識到致敬歌曲具這種知性意義,筆者對致敬歌曲作品有更多,或者說是更「貪心」的期許。
比方說早前看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廣告,宣傳的是一組紀念陶三姑逝世三十周年的電影節目,目的自然是向陶三姑這位甘草演員致敬。難得的是該館辦活動的目光焦點不會總是放在大明星大導演的身上,像陶三姑這樣的綠葉,亦會予以表揚,讓大家來重新認識。
推而想之,本地的創作人寫致敬歌曲,筆者也希望他們的目光焦點不要總是放在名人名曲上。香港的流行音樂文化其實源遠流長,第一批標榜「粵語時代曲」的唱片在一九五二年的夏天便已經面世,距今六十年有多,當中有許多小細節小曲子以至不見經傳的人物,往往因不遇於時而幾乎被湮沒了,這些情況在開始的頭二十年間尤其常見,比如說原來在那些日子姚敏、李厚襄、梁樂音、劉宏遠等著名的國語流行曲作曲家竟然都曾寫過粵語流行曲,奈何真的都不遇於時,然而,如果能有機會重溫或重新認識,相信仍是感人的。這方面,首先便需要創作人對過去六十多年來的本土流行音樂文化歷史有充分而深入的認識,而且別具慧眼,才能引領及「邀請」我們去認識曾錯失過的昔日金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