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4-28 10:38:03
本文原發表於2013年4月13日的《南方都市報》「粵詞閱好」專欄。見報標題是「讓風箏飛」。
一位前途無可限量的歌手,驀地便離世而去。而此時不少網民才驚覺,咦!香港原來也有歌藝不錯的新人呀,但此前真的沒聽過她的名字。
是的,現在一般香港年青樂迷都自詡有國際視野,甚而內地的樂迷都這樣期許香港的樂迷與樂評。比如內地早前有人評《夜話港樂》一書,便說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都市,生於斯的樂評人有著國際視野,甚少關注本地流行樂壇。」看來「甚少關注本地流行樂壇」是作為香港樂評人須具的「優點」。但看來也因為樂迷與樂評人都太有國際視野,以至陳僖儀忽然辭世,大家才驚覺起來。
筆者自問向來是逆「甚少關注本地流行樂壇」而行,尤其是粵語歌現今的狀況在香港低迷若此,還不關注何時關注?
記得去年的四月份,筆者在香港的報章上曾為文談及陳僖儀演唱的歌曲《讓風箏飛》。誰料一年零一天之後,歌者便像斷線風箏消失在這世間。
李峻一在《讓風箏飛》中寫的「童年就如斷線風箏一轉眼就已飄遠,現在自我手中永遠掙脫」、「當發現昨日似風,美夢也能成空……風箏該要放下了,蕩進天空那裂縫,像童年遠去的風景,誰也沒法觸碰。」現在彷彿都成了陳僖儀離世的隱喻。
說起來,曾經填出過多首熱門流行曲如《爛泥》、《無賴》、《電燈膽》的李峻一,去年就只寫過《讓風箏飛》、《忘川》以及關心妍的《我們都自私》等屈指可數的三首作品,今年則尚不見新詞作面世。香港粵語歌低迷,也連累寫詞人作品數量大減。
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是置諸天下任何技藝皆準,當詞人寫作歌詞機會大減,無望寫上一萬小時,哪能熟能生巧,超越自我?反而可能會因寫得越來越稀少,越見退步。
「年月似河流,猶如甜睡一刻醒了就是十年後,從前曾摘的花心中卻有。」李峻一日後重溫自己曾寫的粵語歌詞,心情大抵也會如《讓風箏飛》這幾句歌詞所描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