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IT职场
2013-04-23 09:29:15
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地下反擊」。
本地Hip Hop歌手MastaMic(馬米)近日推出了新的個人專輯,名為《流行反擊戰》,這名字改寫自《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的《帝國反擊戰》。其寓意之一是不甘長作「地下樂人」,要向主流「反擊」,想讓更多人知道「地下」是有好的音樂作品的。
專輯中有一首《流行無罪》,意思應是:轉去唱一下「大路」些的歌曲是沒有罪的。
唱詞謂:「相信可以飛,堅信終有機,一切的悲痛不逃,若要我讓路,罵我大路,我不會…跌倒,不怕失敗,給我機會準備好,流行無罪!流行無罪……地下上唔到大場面,嚟自地下嘅永遠只可以企場邊,望住台上面,七情上面嘅表演,我問音樂係咪就係咁表面,我一直有個心結,我想知我同你究竟有啲咩分別,總結個唯一分別就係我隸屬非主流界別。要大路先會大熱,想成名咁最快捷,唔駛驚慌,地下要向上爬,因為流行反擊戰即將就要上畫……有幾多唔係k歌,你哋有認真聽過?……有無試過為某歌手感到不值?佢哋嘅歌再出色,演出再落力,結果都只係一個無人識嘅小角色,當主流嘅趨勢越嚟越封閉,音樂靈魂更加值得去捍衛……立志要係主流燃點起地下光輝……」
馬米十分坦白,唱詞就是表白要向「地上」爬,合理化自己轉向「大路」的做法。
這些歌詞內容筆者會想到1980年代的那回樂隊潮流,一開始就被批評為動機不純潔,個個在期許唱片公司招手。事實上那次的確是一頁地下樂隊走到「地上」去的歷史。黃家駒與他的Beyond,劉以達與明哥,又或者小島(後來變成「凡風」)等等原本都是不見經傳的。不同的是他們都不曾合理化自己走到「地上」的做法。故此過程中免不了酸苦與血淚──Beyond那時便被批評得甚多的,比如指摘「背叛」了地下樂手的身份之類。
筆者倒覺得,當今這個網絡世代,「地下」「地上」的分野,意義有時並不大。《流行反擊戰》推出,筆者在Facebook很快便得知。尚待上位名氣待增的年輕女歌手陳僖儀去世的消息,筆者也是在Facebook迅速得知的。還有,已有好一陣沒有灌歌的王菲的新歌《致青春》,謝安琪新一年度的主打歌《最好的時刻》,也統統是在Facebook立刻知道,報章的報導都嫌太慢了!顯見,「地下」的、不「地下」不「地上」的、「地上」的,即使並非低頭族不玩微博如筆者這種人,都可以即時知道他們各自的新動向。
所以,今時今日,想「反擊流行」,不一定就要走到「地上」。何況,即使是「地上」歌手與音樂人,都有不遇的時候,王菲初出道的時候,還要被勸說改名「王靖雯」,其時她的知音有幾人?當Beyond已很有名氣時,在世的家駒又覺得如意嗎?再者,現在聽主流音樂而不僅只留意「表面」的樂迷都很多,比方筆者的Facebook之友,有幾位文化界的都主動張貼或推介謝安琪的《最好的時刻》或王菲的《致青春》的,相信他們並非為了「表面」。
也就是說,有好歌有好作品,在這網上時代,即使不走到「地上」,也一定獲知音的欣賞和推介,問題反而是歌者樂人要有多少知音才滿意?如果一定要是坐滿幾十場紅館之人數才感滿足,筆者相信那已是另一回事,那真是要「反擊」主流,並接受「地上」的遊戲規則才成。只擔心,有心栽花常是偏偏不發,願MastaMic「反擊」行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