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鐵塔凌雲》再證主流說法該殺」。
兩星期前拙文「《獅子山下》第一首主題曲」見報後數日,一位香港電台朋友來電澄清,指出在該劇的四十周年慶典上,曾交代過該劇第一首主題曲是《步步高》,更介紹過選用此曲的是黃華麒。但結果翌日許多報章卻只依主流說法處理,比如某大報便謂:「早年未有正式主題曲,1979年才有顧嘉煇及黃霑合作、羅文主唱的經典金曲《獅子山下》出現。」這樣的結果,實在遺憾,他們的求真精神呢?
主流說法,每每該殺!因為常常誤人不淺。筆者就屢次為主流說法所誤導,慘痛得很!比如說近年筆者才肯定,無綫第一首以粵語唱的劇集主題曲是《啼笑因緣》的主流說法是錯的,應是更早一年的《煙雨濛濛》,可憐筆者過去多年一直依從這錯誤說法!
最近,筆者發現另一主流說法又是錯的。該說法是:《鐵塔凌雲》首唱於1971年,它是在《雙星報喜》節目中唱出的,一經唱出即大受歡迎。
無疑,《鐵塔凌雲》確是在《雙星報喜》節目中首唱的。很多人亦已知道首唱時歌名是《就此模樣》。但最近筆者得到確鑿的證據,得知《鐵塔凌雲》是在該節目的第二輯的第一集內唱出的,而這一集的播出日期是1972年4月14日。顯見「首唱於1971年」的說法是錯的,應該是1972年,至今剛好是四十周年!
此外,「一經唱出即大受歡迎」的說法亦是經不起推敲的。當時就只是在《雙星報喜》節目中唱了一次,事後並不見有誰要求在節目中重播或重唱。又由於該曲並未灌成唱片,以當時的條件,電台是不可能播放這首歌的。當時未有錄影機,而想到立刻以錄音機把該曲錄起來學唱的能有幾人?該曲播了一次之後就石沉大海般消失了好一段歲月,人們如何傳唱呢?所以,「即大受歡迎」云云,想當然罷了!筆者收集得的七十年代初、中期出版的粵語流行曲歌書數冊,《就此模樣》或《鐵塔凌雲》根本不見刊錄於這些書內。再說,要是《鐵塔凌雲》真是一經唱出即大受歡迎,許冠傑就不用等到1974年才再寫粵語歌,兩年可不是短的時間!而且他再寫時還擔心歌迷接不接受。
雖然現在把《鐵塔凌雲》的首唱年份確證為1972年,比原先主流說法說的晚了一年。但相信無損於它的「港歌」地位。
《鐵塔凌雲》抒寫的是典型的「龍床不如狗竇」心思,自由神像、鐵塔、富士山是他者的「龍床」,說到底還是香港這個「狗竇」溫暖些舒坦些。但今天這個香港,「漁燈」已沒有幾盞,《鐵塔凌雲》那種先有詞後譜曲的作法也已經變成「非法」。在筆者心中,這首歌已經另有一番新意義。
1972年,大環境是尼克遜二月訪華,開始解除對中國的圍堵。六一八驚天雨災,開台快五年的無綫初顯巨大凝聚力量,籌款無數。八月初海底隧道通車、九月中新光戲院開幕、十月尾《獅子山下》啟播、十一月陳寶珠以國語片《壁虎》宣佈傳統粵語片劃上句號,在在顯示香港大眾生活與文化踏入一個新天地。雖然,我們還要沉浸在日劇《紅粉健兒》、《足球小將》、《綠水英雌》、《姿三四郎》、《二人世界》之中,但我們也開始有「一三五劇場」(「翡翠劇場」的前身),有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曲《星河》(國語),有《向日葵》、《樂韻雛聲》、《春暉》這些題材在今天看來很不一般的劇集。
《鐵塔凌雲》首唱於1972年4月14日,暗含本土意識,頗符合歷史脈絡!
阅读(94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