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11-13 09:03:06
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為《舊歡如夢》尋根」。
《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看片名就知道是廿年前的了。際此二十周年,也是時候再認識一下片中的著名插曲《舊歡如夢》,事實上,這首歌現在網上有豐富而翔實的資料,可讓我們驚訝,它的出處和背景很不簡單。
不過,《舊歡如夢》憑《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而燴炙人口,有些人便以為譚炳文演唱的原裝版本在當初推出時也曾很流行,這是想當然罷了。說來,筆者近年曾詢問唱片公司,但主事人竟不知道譚的原版收錄在哪張唱片,反而在網上才查知,是收錄於一張名叫《陳寶珠之歌》(1971)的大碟內,這是頗有「攝位」或「湊數」之意味,故此多年之後,誰又會想得起?
《舊歡如夢》的原曲是閩南歌《南都之夜》,許石作曲,鄭志峰作詞,獲稱為台灣光復後第一首最流行的歌曲。它在五十年代傳入大陸後,變身為「台灣民歌」《我愛我的台灣》:「我愛我的台灣啊,台灣是我家鄉,過去的日子不自由,如今愁更苦,我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五十年代後期,國泰電影公司拍的《空※中※小※姐》,把《南都之夜》另填新詞作為插曲,成為《台灣小調》,傳唱更廣,香港在不久之後的1961年就有周聰填詞的粵語版本《星星愛月亮》,由周聰與許艷秋合唱。這樣,它又變身成「廣東小曲」。
據台灣學者考證,《南都之夜》應是以日本歌曲《蘋果之歌》(《りんごの唄》)的旋律作脫胎換骨式的改造而成的。這日本歌曲,現在要從網上找來聽並不難,甚至還可以找到徐小鳳唱的國語版《紅蘋果》(也是1971年出版的哩)。
由《南都之夜》可見到台灣人很重視自己的閩南歌歷史,在網上可以找到一篇學術論文「許石《南都之夜》傳唱及旋律來源探究」,洋洋灑灑數萬言。事實上,早前到銅鑼灣誠品閒逛,發覺書寫台灣閩南歌謠的著作就多達三本,有陳和平著的《台灣歌謠的故事〈第一部〉》、鄭恆隆和郭麗娟合著的《台灣歌謠臉譜》以及莊永明著的《台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以筆者所知,鄭恆隆、莊永明二人是一直在書寫著有關台灣歌謠的論著,從未停過下來。
相比起來,香港人對自家的粵語歌謠,就冷漠得多,我們根本拿不出一本像樣的敘說香港粵語歌謠歷史的書來。而即使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又有多少人能數得出答得出,從1930年到1970年之間,香港有哪幾首曾傳唱一時的原創粵語歌謠?
這情況,筆者總感到原因不外是,台灣人當年深受日本統治者的壓迫,而國民黨初到台灣時對台語也是壓制的,這樣反而使台灣人更愛護閩南歌謠,越是壓迫,閩南歌越是在民眾的心中生根。相對來說,港英政府向來沒有粗暴壓制粵語,反而是香港人自己看不起用粵語唱的歌謠罷了!
回說《舊歡如夢》吧,它雖然憑《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而流行非常,但由於它的「廣東小曲」身份,大家在熱唱它的同時,心中都會認定這種歌難登大雅之堂,再挑明一點便是實際上並看不起它。讀者也許還有印象,《九二黑玫瑰對黑玫瑰》之後的一段日子,港產片一窩蜂的在影片內加插許多「廣東小曲」,看不起還看不起,風是不可以不跟的!
不管《舊歡如夢》的地位在人們心中是如何低,其實龐秋華填的這個《南都之夜》粵語版本,至少有一點很值得稱道:旋律結構變得儼如一首雙調宋詞:上下片基本句格相同,僅是過片的第一韻作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