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10-08 10:55:01
非情歌,意即主題並非愛情的歌曲,一直是人們談論香港流行歌曲的焦點之一。而人們總是感到,情歌太多太氾濫,非情歌卻太少。這種情歌氾濫感覺,可說多年以來從沒變過。
然而流行歌曲是屬於平民百姓的大眾文化,情歌題材佔的比例較多,是正常現象。看看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任誰也難否認,其中的情歌題材佔的比例亦不少!而我們所以渴望流行歌曲之中能多一點非情歌曲,原因之一乃是期望歌曲題材多元化,不想來來去去只有愛情。
非情歌產量開始增加
不妨讓時空回到一九九四年夏秋之間。其時有一個名為「香港政策透視」的組織,得出一項研究結果:「過去十年之得獎金曲為138首,其中有102首之歌曲素材為分手、離別、舊情新愛、欲與性兼而有之;反而親情友情、和平正義博愛的思想在歌曲內容中甚少出現。」當時有社工直言擔心這些流行曲令青少年產生錯覺,認為只有愛情是人生最重要之一部分。當時香港電台為了回應這個研究結果,搞了一個關注情歌氾濫研討會,可是在會上,年輕歌手表示讓其唱非情歌勵志歌沒有說服力,填詞人林夕則表示如要填非情歌,須向唱片公司申請。唱片監製關維麟則說:「非情歌數量雖及不上情歌,也維持一定數目。但看看市場,如電台選播歌曲或點唱情況,就知情歌最受歡迎。唱片是商品,不能搞一些使自己沒飯吃的歌曲,何況要滿足傳媒與歌迷。」
上面一段所引的言辭,是個小小縮影,可謂放諸任何時候皆準。但筆者想告訴讀者,近年來的香港流行曲,非情歌曲的產量肯定是增加了的。限於條件,筆者並沒有確切的數據。但觀乎筆者所寫的詞評專欄,每週要評一首歌詞,卻幾乎做到所評的俱是非情歌歌詞,這在十年八年以前是不大可能的。這情況當是因為非情歌產量增加了,才能出現的。事實上,現在以非情歌作主打歌亦不乏例子,像近期李克勤的《活著為求甚麼》,周柏豪的《斬立決》等等。
盧國沾倡「非情歌運動」
說起來,「非情歌」這個詞語,是因為一九八三、八四年間,填詞人盧國沾獨力發起一個運動而開始知名起來的。盧國沾當年發起這運動,是有感於兩項現象,一是見市面上流行的歌曲又見情歌氾濫,二是他自己接的填詞工作,「訂單」亦是情歌為多。基於使命感,盧國沾希望透過自己在填詞界的名望,以及所擁有的報上專欄,既身體力行多寫非情歌並游說唱片公司接受,亦時常鼓吹非情歌應在流行歌曲中有一定比例。
現在回望一下,筆者相信即使盧氏不發起這個運動,當時的非情歌仍然是會有一定的小小產量的。何況,在盧氏「非情歌運動」基本上偃旗息鼓之後的一九八六年,卻因為樂隊潮流的興起,「非情歌」的產量頗見增加,因為樂隊的形象倒是適合演唱非愛情題材。但盧氏發起了這運動,非情歌的波瀾自是「大興」了一點。至少,香港電台也做了回應動作:搞了一次「非情歌填詞比賽」,林夕的作品因此而得到首次灌錄唱片的機會──那是由鍾鎮濤主唱的《曾經》,收錄在一張名為「青春節奏」的集錦唱片內。
其實,大專學生對非情歌都比較關注,他們以此為題材撰寫的論文估計數量不少,大抵每幾年就會有一兩份這樣的論文。筆者非學界中人,卻在機緣下接觸過兩篇。一篇是李慧怡、葉雅媛合寫的「流行歌曲與社會變遷」,原載1979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傳播學系學術年刊》。一篇是麥佩雄撰寫的「情歌浪潮中的一股灰色暗湧──『社會歌曲』『政治歌曲』在香港」,是一九八八至八九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論文。這兩篇論文,分別反映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某時段中,非情歌的生產情形。有了這種實在而知性的文字分析,我們遂得以具體了解非情歌在流行音樂世界中的狀況,甚至可以舉一反三,思索而今的非情歌現狀。
愛情歌曲仍然稱霸
不過這兩份論文的研究樣本的取樣方式完全不同,李慧怡、葉雅媛合寫的一篇,樣本歌曲取自香港電台流行榜的上榜歌曲。而麥佩雄撰寫的一篇,樣本歌曲直接取自唱片,流行與否對樣本並無影響。前者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非情歌的流行狀況,後者則看到某兩類非情歌曲在流行音樂生產上佔的實際比例。
表一取自「流行歌曲與社會變遷」一文,當中有個別分類未必妥當,像「武俠」一類,其中的主題可能是愛情,也可能是哲理、勵志等非情題材,而「變幻人生」與「處世哲學」兩類可併合為「人生哲理」。表中研究了一九七六至七八年間上榜歌曲在題材上的變化,粗略可知,在非情歌之中較受歡迎的是「樂觀奮發」、「變幻人生」、「諷刺社會」和「處世哲學」這幾個類別。該文就這些數據指出了三點:一是武俠歌曲異軍突起,二是諷刺社會為主題的歌曲日漸增加,三是愛情歌曲仍然稱霸。對於第一點,文中分析謂:「武俠歌曲是市場主義與傳播機構刻意安排的產物」、「武俠歌曲主題多樣化,也是吸引聽眾的原因之一……而且文字不像一般粵語的鄙俗,故此更易為人接受。」我們印象中,七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的題材是很多元化的。但李、葉兩位學生的研究,可糾正我們的錯覺,實際上是「愛情歌曲仍然稱霸」。
情歌浪潮中「灰色暗湧」
表二和表三取自「情歌浪潮中的一股灰色暗湧──『社會歌曲』『政治歌曲』在香港」一文,它展示的數據,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這五年之中,香港的流行歌曲唱片內,「社會歌曲」和「政治歌曲」的產量變化狀況。期間,一九八四年是盧國沾「非情歌運動」的尾聲,一九八六年及其後是樂隊潮流掀起並漸盛的日子。表中可見,五年間有492張唱片推出,其中政治及社會歌曲共286首。設若一張唱片有十首歌曲,於是上面的數據就相當於政治及社會歌曲佔流行曲生產總數的百分之六也不到。於此可見,即使有樂隊潮流的助力,非情歌裏的政治及社會歌曲,佔流行曲總數比一成還要少。在表三還可看到,那些社會歌曲之中,語調負面的「現代生活」題材以及語調正面的「處世哲學」題材,是數量佔頗多的。這些跟表一中的數據分佈是頗相似的,而這也說明了在七十和八十年代,情歌氾濫與非情歌稀少的失衡,一直如是,並沒有因為有「非情歌運動」或「樂隊潮流」而有太大改變。
「社會歌曲」日漸抬頭
相信,「現代生活」題材語調多負面,是人們普遍對現代生活的形態甚是不滿意的反映。至於「處世哲學」題材語調多正面,反映的大抵是八十年代香港社會經濟繁榮,人們普遍傾向滿懷希望。其實麥佩雄在論文中還統計了填詞人創作「社會歌曲」的數據,其中林振強最多,達二十一首,次為潘源良,二十首,鄭國江則有十九首。這方面是反映了寫「社會歌曲」關乎詞人的創作取向,與「非情歌運動」及「樂隊潮流」關係不大。
如前文所言,近年來的香港流行曲,非情歌曲的產量肯定是增加了的,這話雖沒有實際的統計數據,但印象應該是對的。要是估計其百分比,倒可能還是不足一成。筆者猜想,非情歌產量升了,一來是粵語流行樂壇市道低迷,業內的製作人反而願意讓題材稍多元化,希望刺激市場;二來,香港回歸以來,人們普遍關注到香港社會上的諸般問題,這間接導致多了非情歌面世。
總括而言,流行歌曲中的情歌生產量,總是比例甚大的。縱使有人指出這是「氾濫」卻也是從沒有變改過的正常狀態。但我們倒也要認識清楚,近年的非情歌產量確也是增加了,不要為情歌氾濫的表象所誤導。
按:本文發表於昨天的《大公報》「周日文化廣場」版。
表一 香港電台中文歌曲龍虎榜上榜歌曲題材統計(1976-1978)
年份 主題類別 |
1976 |
1977 |
1978 |
次數 |
次數 |
次數 | |
愛情 |
77 |
89 |
91 |
樂觀奮發 |
10 |
14 |
9 |
武俠 |
4 |
9 |
20 |
歌頌自然 |
6 |
4 |
4 |
變幻人生 |
0 |
9 |
10 |
諷刺社會 |
3 |
2 |
11 |
人情冷暖 |
3 |
0 |
5 |
個人英雄 |
3 |
6 |
2 |
打工仔 |
3 |
3 |
0 |
兒時歌曲 |
1 |
3 |
3 |
處世哲學 |
0 |
4 |
9 |
其他 |
0 |
7 |
6 |
共 計 |
110 |
150 |
170 |
摘錄自李慧怡、葉雅媛「流行歌曲與社會變遷」,原載1979年《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傳播學系學術年刊》。
表二 香港流行歌曲中的「社會歌曲」與「政治歌曲」(1984-1988)
年份 |
唱片數目(張) |
社會歌曲 |
政治歌曲 |
數量(首) |
數量(首) | ||
1984 |
69 |
31 |
16 |
1985 |
76 |
24 |
2 |
1986 |
101 |
48.5 |
8.5 |
1987 |
119 |
63.5 |
18.5 |
1988 |
127 |
65 |
9 |
總 數 |
492 |
232 |
54 |
摘錄自麥佩雄「情歌浪潮中的一股灰色暗湧──『社會歌曲』『政治歌曲』在香港」,一九八八至八九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論文。
表三 表二232首「社會歌曲」語調觀察
語調(次) 主題 |
個人歌手 |
樂隊組合 |
總數 | ||||
正 |
中 |
負 |
正 |
中 |
負 |
正/中/負 | |
1.政府政策 |
0 |
0 |
0 |
0 |
0 |
2 |
0/0/2 |
2.社會問題 |
2 |
16 |
10 |
1 |
2 |
18 |
3/18/28 |
3.現代生活 |
0 |
4 |
50 |
0 |
0 |
24 |
0/4/74 |
4.理想生活 |
6 |
4 |
0 |
1 |
4 |
0 |
7/9/0 |
5.人生觀感 |
3 |
3 |
7 |
0 |
0 |
5 |
3/3/12 |
6.處世哲學 |
67 |
6 |
2 |
16 |
0 |
0 |
82/4/2 |
摘錄自麥佩雄「情歌浪潮中的一股灰色暗湧──『社會歌曲』『政治歌曲』在香港」,一九八八至八九年度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學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