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另一本音樂人傳記類的書,就是這冊《羅賓.看──進入泰迪羅賓的影音世界》。瀏覽這本書,首先想起的就是,六十年代受「披頭四」狂潮影響的香港新生代音樂人的眾多故事,我們有誌記的是太少太少了。我們不能只知有許冠傑,而今,也有有心人為泰迪羅賓寫了這一本,空白是多填了一點,但那只是填了一張白紙的小小一角,整張紙還有98%以上的空白。此書也讓我猜疑,是去年泰迪羅賓得了CASH的音樂成就大獎,人們才想起要為他出這本「傳記」?
四、五十年代的香港是紅伶當道,六十年代轉為是「band少年」佔領「世界中心」,七十年代以後是「band青年」左右香港流行樂壇,在那個領域趕絕粵曲文化。此是二十年河東,二十年河西!
在《羅賓.看》裡,自然可以了解到六十年代的時候,「band少年」如何佔領「世界中心」。只是也想起那時幼年的我卻活在「世界中心」之外,一點都察覺不到「披頭四」旋風,也聽不到「band聲」,亦異數乎?
黃志淙在書中的小訪問裡說:「六十年代的香港,聽歌的人大概分為三批,第一批是俗稱所謂『海派』,專聽國語老歌;第二批是比較年長的人士,聽傳統的廣東粵曲或潮曲;第三批則是『讀番書』的年輕人,愛聽歐西流行曲。」看來我是三批都不是,是第四類人,會對上官流雲的《行快尐啦》或蕭芳芳的《郁親手就聽打》感興趣,但更愛玩中樂粵樂,天天起來便聽香港電台開台的十五分鐘純音樂播放,播的都是中樂或粵樂。黃志淙都可能不知有這樣的純音樂播放時段罷?
書中也提到《小生怕怕》的創作經過,由是想到這歌的創作也應是「先有一句詞」的好例子。
阅读(283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