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2-01-31 08:15:26
《胡笳十八拍》很少用以填詞演唱,筆者所知的僅有一例:電影《家》(1953)的主題曲《思迷迷》,但它只用了《胡笳十八拍》的前半截來填上歌詞。《紫釵記‧花前遇俠》是採用了整首《胡笳十八拍》,而且有很多新的創造。開始的十小節是作為劇情的背景音樂,在第十一節才起唱,有些樂句變作過門,有時為了讓黃衫客說話,樂曲更完全斷開,樂曲的末處,把節拍改為情緒較激動的流水板,最末一句更變成散板,儼如「滾花」,讓歌者盡情抒唱。這些應不僅是唐滌生個人的創意,還應該有音樂家對曲子作高明的改造,可惜卻難於考證出自哪位音樂家之手了。這些精彩的創造,在當年就應受讚許的,但這種讚許似乎不曾有過。
現在胡美儀的《霍小玉訴情》,是對《紫釵記‧花前遇俠》來一次新的改造。它把黃衫客的說話全刪走了,變成女聲獨唱。某些較長的過門縮短了,而流水板前的幾句唱詞亦刪去了,以幾句轉了調的、富於歡愉的悅耳純音樂來取代,有象徵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強烈對比之意。這些改造,相信都很有助於把《紫釵記‧花前遇俠》流行曲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紫釵記‧花前遇俠》唱的是乙反調──一種很有廣東地方色彩的樂律。由於香港的城市化與西化,在樂律上普遍採用十二平均律,因此在流行音樂裡很早就容不下像乙反調這種傳統樂律。然而《霍小玉訴情》卻在「十二平均律」霸權裡,欲迎還拒地不時掙開,向傳統的乙反調樂律靠攏,因而奇妙地保留了一點傳統乙反調的風味。
唐滌生的曲詞,向來視為文學,從《紫釵記‧花前遇俠》變化成《霍小玉訴情》,不知文學價值有沒有產生變化?但總想起,像《荷花香》、《紅燭淚》這些曾流行曲化了的唐滌生詞作,有幾人會認為勝得過黃霑、鄭國江、盧國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