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陸的官方音樂刊物《人民音樂》2011年第十一期,內裡有一篇熊祖鵬寫的「關於音樂社會學的幾點思考──以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歌曲創作為例」,筆者對其結語裡所說的,頗有些感慨。
這裡不得不做一下文抄公,恭錄相關的兩段:「日治時期的台灣音樂題材雖然也是以愛情、親情、生活細節、人生感悟為主,但這些都是有所指、有所暗示的,是一種影射社會環境和社會處境的創作模式,是一種對社會針砭時弊的暗喻。這一時期的台灣音樂,從創作動機上看,多數的作品並沒有直接表現為反殖民主義統治的政治歌曲,更沒有直接喊出口號、亮出旗幟,而恰恰選擇了對周遭生活感悟、對周圍的生活細節所做的一些真實描繪和抒情,這種生活化的描繪和抒情更加生動形象地控訴了日本殖民主義統治的殘酷、更加真切地表達了台灣人民的鬥爭精神及對自由的嚮往……」「台灣光復後,台語歌曲在台灣如雨後春筍般再次復活和綻放。日治時期,日本原先禁止台灣人所唱的台語歌統統被重新搬上舞台或灌製成台語唱片而廣泛流傳開來……以各種各樣的版本被台灣人民反覆吟唱和品味,不斷抒發着台灣人民被壓抑已久的心聲以及反覆撫慰着台灣曾經重重受傷的靈魂。」
假如換一換視角,改為「以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歌曲創作為例」,哪又將會看到些甚麼?很早就發現,日本人對台灣閩南歌是極端壓制的,甚至早年國民黨到台灣的時候,對閩南歌也諸多鉗制。但有壓迫就有抗爭及曲線求存,而閩南歌倒是由此而生生不息,不斷在創作和傳唱。但英國人對粵語歌並沒有甚麼壓制,只是自然而然的因政治氣候而形成英語最高級,國語等而下之,粵語又等而下之。再加上殖民教育,讀「番書」的年輕人對歐風美雨趨之若鶩,所以六十年代,香港的後生仔都以唱作英文歌為榮,誰會想到去唱粵語歌?於是,被英國人殖民了百餘年後的1970年代初、中期,香港的粵語歌才真正振興,說來真是咄咄怪事,那百多年間,香港人並沒有像台灣人那樣以母語歌曲寄寓反殖民的心聲,反而是大部份時候看不起自己的母語歌曲──粵語歌。
阅读(192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