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30854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1-12-02 09:05:03

 
  「忽略與誤讀──以劉天華、阿炳為例」,《人民音樂》201110號李岩的一篇文章,以此為題。劉天華、阿炳都是近世著名的二胡名家,二人的事跡專家學者論述甚詳,為何到現在才發覺遭誤讀及忽略?
 
  這裡試撮述李氏文章的大意。以劉天華而言,在他進北京前後,該地是一片京劇的汪洋,而且京胡也已進入現代的教育系統,並有人嘗試讓京胡與風琴結合來表演。所以劉天華後來的二胡樂曲創作,是在創新之餘大量融入了京劇音樂元素的。可是1950年代以後的專家學者,不但對這些作品中的傳承忽略了,而且還從「革命現實主義」、「革命與否」等等不切歷史實際的要求與前提下來評價劉天華,焉有不把史實扭曲之理?
 
  至於阿炳,李岩謂他生前的生活一點都不像今人想像般的那樣淒苦,甚至死後也下葬得很風光的。至於他的名曲《二泉映月》,相信不少人亦知本是沒有標題的,用阿炳的說法,是瞎拉的「依心曲」,而現今的演奏者常把此曲拉得悲悲切切的,大抵根本不是阿炳的本意。
 
  阿炳之所以被「誤讀」,相信是因為當初音樂學者楊蔭瀏出於善意愛護而作的曲線「救曲」和「救人」。楊氏順應了政治氣候,也滿足了大家對一個在舊社會遭壓迫的民間音樂家的苦難形象的想像。

 

  湊巧地,在今年十月號的《文史知識》,讀到一篇鄧金明撰寫的「民初『時事小說』中的蔡鍔與小鳳仙」,文中謂,歷史的真相是:「小鳳仙只是一名普通風塵女子,既無國色天香,也無過人見識,既非『名妓』,亦非助蔡出京的『俠妓』,她對蔡鍔的成功離京回滇雖說不無掩護作用,但也絕對算不上是主動助其離京。蔡鍔與小鳳仙也不存在甚麼『戀情』,既未向她吐露反袁稱帝的肺腑,也不曾向其討要逃出北京的錦囊妙計。」可是,文藝創作者為了逢迎大眾對歷史、英雄、佳人、愛情的種種美麗以至奇觀式的想像,便炮製了完全迥異於歷史真相的「蔡鍔與小鳳仙」故事。

 

  記起陸游有詩云:「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寫的也是史實與流傳於坊間的傳說故事,總是相去萬千里。不過,蔡鍔的傳說,是被小說家扭曲的,但像阿炳與劉天華的「幻像」,卻是出自專家學者之「假說」,區別可大了。前者易識其假,稍對歷史認真的人也不會當歷史上真有其事,但後者卻極能惑人,會讓天下人都幾乎毫不懷疑地便以假為真。

 

  這些事例,值得治史者或是關心歷史真相者引以為誡,尤其重要的是:要讓史料自己說話,而不可以用今天的尺子去量度古人古物。比如說以今天的尺度來量之,當年鄭錦昌唱的那些《唐山大兄》、《禪院鐘聲》應是「粵曲」吧!怎會是粵語流行曲?這種稱量便跟評說「時代同樣為劉天華先生開着一扇通向鬥爭,通向革命的大門,而劉天華先生沒有奔向這座紅門」的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阅读(1130)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黃耀明《絕色》

下一篇:輓關聖佑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