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1-12-02 09:05:03
湊巧地,在今年十月號的《文史知識》,讀到一篇鄧金明撰寫的「民初『時事小說』中的蔡鍔與小鳳仙」,文中謂,歷史的真相是:「小鳳仙只是一名普通風塵女子,既無國色天香,也無過人見識,既非『名妓』,亦非助蔡出京的『俠妓』,她對蔡鍔的成功離京回滇雖說不無掩護作用,但也絕對算不上是主動助其離京。蔡鍔與小鳳仙也不存在甚麼『戀情』,既未向她吐露反袁稱帝的肺腑,也不曾向其討要逃出北京的錦囊妙計。」可是,文藝創作者為了逢迎大眾對歷史、英雄、佳人、愛情的種種美麗以至奇觀式的想像,便炮製了完全迥異於歷史真相的「蔡鍔與小鳳仙」故事。
記起陸游有詩云:「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寫的也是史實與流傳於坊間的傳說故事,總是相去萬千里。不過,蔡鍔的傳說,是被小說家扭曲的,但像阿炳與劉天華的「幻像」,卻是出自專家學者之「假說」,區別可大了。前者易識其假,稍對歷史認真的人也不會當歷史上真有其事,但後者卻極能惑人,會讓天下人都幾乎毫不懷疑地便以假為真。
這些事例,值得治史者或是關心歷史真相者引以為誡,尤其重要的是:要讓史料自己說話,而不可以用今天的尺子去量度古人古物。比如說以今天的尺度來量之,當年鄭錦昌唱的那些《唐山大兄》、《禪院鐘聲》應是「粵曲」吧!怎會是粵語流行曲?這種稱量便跟評說「時代同樣為劉天華先生開着一扇通向鬥爭,通向革命的大門,而劉天華先生沒有奔向這座紅門」的無理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