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網上徜徉,發見原來台灣的音樂學者孫新財先生,頗花心力的給筆者的一篇音樂研究日誌做了評注,讓筆者有點不好意思!因為既然說是「研究日誌」,寫的總是比較隨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只是把一時之所思所想記下,作為日後自己精心研究的基本素材,也是讓有興趣的網友能窺見某些也許有用的材料,如此而已。
在榮幸地得到孫先生的評注後,筆者倒想到,應該為其中的王粵生作品《絲絲淚》多提供點材料,並請孫先生多賜教箇中筆者不明之處。
下面貼出的是《絲絲淚》的兩種通行譜本,筆者名之為「十二平均律版本」及「胡琴傳統版本」。
「十二平均律版本」《絲絲淚》,我很記得是據陳寶珠在電影《姑娘十八一朵花》裡所唱的同樣是叫《絲絲淚》的插曲整理出來的。「胡琴傳統版本」《絲絲淚》抄錄自鍾達三、賴德真主編的《小曲三百首》(廣東省曲藝家協會編,無其他出版資料,按其序,應是一九九九年以後出版的)。
這裡請教一下孫先生,「十二平均律版本」《絲絲淚》曲調所用的音階算不算西方小調音階?而筆者喜歡把其中的「65623」中的「5」音升高來奏,自己所給的解釋是這樣奏會接近了傳統的「乙反」風味,這解釋合不合理呢?如若不然,又應怎樣解釋?「胡琴傳統版本」《絲絲淚》,筆者視之為屬於傳統乙反調的東西,對嗎?如若不然,它應是甚麼,離傳統乙反調有多遠?
一曲兩制是香港的粵樂人游走於粵曲、粵樂與粵語流行曲之間而產生的音樂實踐,而我們看來對此所知不多,研究也不多。
孫先生貴人事忙,很可能是在N年又N年以後才見到敝博這篇蕪文,也可能長年都見不到。期待有一天孫先生能解我心中疑難!這廂先感謝!
阅读(143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