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49837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1-05-09 07:40:26

 
  這篇文字應是1989年的時候發表在《第一線周刊》的「闋闋風華」專欄,是一篇為紀念寫樂評八周年而寫的文字,見刊時的標題同樣也是「願多幾個爭這口飯」。現在姑且放進「歌評往事」的系列。
 
  問起Manfred,為何在某大報的長篇音樂專欄又寫起專訪稿來,因為他這剛開始不久的新專欄,過去總是寫一些較觸覺性、深入剖析某些現象的文字。他解釋是沒有硬性規定要寫觸覺性文字,另外是覺得觸覺性文字頗難找論題。
 
  這個「難」字,我深有同感。
 
  寫音樂稿剛剛是八周歲了,而很早期很早期,便被要求或自覺地寫這種觸覺性文字,開始還蠻有興致,總算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事實上那時可論的題目還不少,漸漸,要求我寫這類文字的老編漸多,於是《青年週報》初創刊便找我去寫「聲色篇」。《新時代雜誌》創刊便找我去寫「唱和篇」,之後還不夠,「唱和篇」之後又以秋葉原的筆名寫「現象篇」,實行自己打自己。《第一線》號創刊,就寫這個「闋闋風華」,年前,再為《文匯報》以許雲封的筆名寫「鏦錚錄」。這樣,一個星期便要寫四至五篇觸覺性的文字,有時回想起來也一額汗,真的!哪有這麼多論題可「現」而「象」之?!

 

  不過,這種稿件是很有市場的,至少許多報刊都很想找人寫這種稿,有時實在應接不暇,有兩次便向老編推薦在下的徒弟(今按:其實並沒有收過徒弟,只是對方願意尊稱自己一聲師傅而已)去寫,但是,徒弟一星期寫兩個這樣的地盤也漸感不支,終於變成一個地盤繼續「現」而「象」之,另一個地盤改為歌星專訪可也。最近,有一位老友搞了本新雜誌,又想我「現」而「象」之,我大叫不行不行,再眼見大徒弟的苦況,唯有叫我的好妹妹捱義氣啃了它。她初時還拍心口上,後來拿起筆待要寫時才懂得驚慌,一度想打退堂鼓。

 

  唉!難!難!難!

 

  可是又天生犯賤,偶然寫了一篇自己滿意的觸覺性文字,便很滿足很興奮,有足夠的推動力再捱下去。八年於茲,也有點自豪(應不算驕傲吧!)因為本地像我這樣專寫關於樂壇的觸覺性文字的實在不多見,給我視為勁敵的只有Manfred、水兒、郭達年(但現在寫得最密的也只有水兒),當然,我兩位隨時可青出於藍的徒弟和好妹妹,也不可忽視。但我覺得,還應該有更多人來寫這種文字,一來,這的確是市場需要,二來,也好給樂壇中人一份壓力,知道有許多人看着他們的一舉一動的。

 

  說起來,好妹妹最愛問:「最近有甚麼現象可以論之?」其實,現象都擺在眼前,只是你認為是否有一「論」的價值,或者是否意識到它值得一「論」,而這些都取決於你對樂壇的認識程度以及對現象後面藏着的事實的敏感度洞察力,故此,有興趣寫這類稿件的讀友,平時宜多留心樂壇的動向、發展,大事件如Beyond杯葛港台、梅廿八、徐三二,各電台的樂壇頒獎禮等固然要留心,小事平常事如某歌手曝光少了,某作詞人產量少了之類,也要非常敏感,背後可能大有文章可做。

 

  或許有時你覺得寫得太多這類文章,會變成閉門造車,或者為「現象」而「現象」。我偶然也有這個感覺,尤其是碰上自己的寫作低潮時,這份感覺就更強,然而,碰上了就只好克服,捱過了低潮,又發覺題材左右逢源,越寫越觸發更多論題。

 

  就以這篇頗個人的,隨筆不像隨筆,經驗之談不像經驗之談的文字,來踏入第九年的寫音樂稿生涯,只希望從此可以熱鬧一點,多些人來爭這口未必夠飽的飯吃。

 

 

 

 

 

 

 
 
 
 
 
 
 
 
 
 
 
 
 
 
 
 
 
 
 
阅读(170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