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8838038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11-03-04 08:00:25

 
  上期在本欄介紹了盧家熾的粵語電影歌曲作品,並指出他是一九五零年代香港粵語電影歌曲的重要寫手,不過,到了六十年代,盧就很少寫電影歌曲了,這時期,在電影歌曲創作方面較多產的,潘焯是其一。
 
  潘焯(一九二一 ── 二零零三)原是粵劇編劇家、撰曲家,但也寫了很多電影歌曲。他在少年時代便醉心曲藝,至壯年時得逢機緣,為女伶撰寫新曲,其後更獲名家如梁以忠、陳文達、盧家熾等的指點傳授,曲詞編撰之功力大進。在五十年代,戲曲歌唱片盛行,潘焯躬逢其盛,執筆寫了無數的電影插曲、劇本,算起來有二、三百之數。他一九七六年退出藝壇後,仍不時興之所至,與徒子徒孫唱詠一番,並時有粵曲新作,更撰寫福音粵曲,可謂退而不休。新世紀初,曾舉行「沉醉笙歌六十年──潘焯作品演唱晚會」,但見群星拱照,人生到此可無憾。
 
  或曰,相比起粵劇編劇工作或粵曲撰寫,粵語電影歌曲創作屬「餘事」,然而這些創作,潘焯卻是全力以赴的,而筆者認為,他這些作品是香港粵語電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香港大眾音樂文化跟電影的結晶品,應珍而重之。

 

  筆者早年曾跟潘前輩通過一兩回電話,故此很早便知道當年有多部粵語武俠片裡的歌曲,全都是由潘焯撰寫曲詞的。比方說《六指琴魔》這套經典之作,內裡的歌曲便全是他創作的。年前,友人送給我一輯珍貴錄音,轉錄了《六指琴魔》電影片集裡的其中七首歌曲,這樣筆者才知道,原來現在坊間能看得到的《六指琴魔》影碟,是殘缺不全的,那七首歌曲,至少有兩三首在影碟裡是完全沒有出現的,但朋友卻清楚記得,它們在當年戲院版的電影中,是全都有出現的。換句話說,這《六指琴魔》裡的部份歌曲,是形同失傳,幸而現在還找得到唱片錄音而已。

 

  記得潘前輩在電話裡自謙的說,人們愛稱他這些作品為「新派粵曲」。他老人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粵語武俠片歌曲,除了上述的《六指琴魔》,還有《雪花神劍》、《碧血金釵》等長篇系列,筆者自行查悉的則有《仙笛神龍》、《倩女情俠》、《鐵雁霜翎》、《玉女英魂》等等,但這應該只是他的部份作品,絕非是全部的粵語武俠片歌曲創作。筆者還猜想,《雪花神劍》和《碧血金釵》的片頭音樂,也許亦是潘焯創作的,而非罐頭音樂。

 

  大抵,「新派粵曲」者,既有幾分粵曲小調風味,又不全是,尤其在演唱方式上,多了不少群唱的樂句,最不像粵曲。《六指琴魔》裡陳寶珠唱的《迴腸百結千重》就是這樣的唱:陳寶珠獨唱幾句,一組女子接着合唱幾句。

 

  手頭收集得的潘焯創作的電影歌曲作品只有廿餘首,約有半數僅有詞譜,不知具體的演唱效果。年前,由於對《碧血金釵》第三集裡紫衣女(倒不知是誰在幕後代雪妮唱的)祭徐元平時所唱的一闋《多情自古空餘恨》甚感興趣,曾憑影碟把詞譜記出來。這《多情自古空餘恨》,演唱方式同樣是主角獨唱幾句,一組女聲合唱接着幫腔唱幾句。更特別的是,歌裡不少樂句使用了乙反調音階,但那韻味又頗異於粵劇、粵樂的那種乙反調傳統風味。

 

  月前,筆者到中文大學音樂系的戲曲資料中心搜集資料時,瞥見潘前輩親手整理記錄的粵曲小曲集(複印本)裡,原來還抄有幾首當年他自己創作的粵語武俠電影歌曲,而《多情自古空餘恨》正是其一。看來潘前輩本人也是頗鍾愛這首《多情自古空餘恨》的。

 

  潘焯寫的粵語電影歌曲,自不限於武俠片,比如由羅劍郎、羅艷卿主演的一部文藝片《冷月寒梅》(改編自商業電台的廣播劇,一九六零年十月首映,分上、下及大結局三集),內裡幾首由羅艷卿主唱的悅耳歌曲都是潘焯寫的。此外,筆者在數個月前才得悉陳寶珠主演的時裝奇情俠義片《紅衣少女》(一九六七年十一月首映)裡的歌曲,亦是出自潘焯的手筆的。

 

  這《紅衣少女》裡的兩首歌,更超越了「新派粵曲」的範疇。《紅衣少女》主題曲,是努力打造陳寶珠在影片裡的俠義形象,聽來有幾分似《女殺手》,但《紅衣少女》主題曲的曲調更多幾分婉轉,所以肯定比《女殺手》耐聽一點。

 

  《紅衣少女》的插曲《祝生辰》,筆者感到是潘前輩罕有地嘗試寫流行曲風格的曲調,歌曲的前奏是西洋的生日歌,接着以問字取腔的方式唱出首兩句:「敬賀生辰,敬賀生辰」,繼而延伸抒寫出十分歡快的一段體曲調,那旋律結構頗精巧,而當中還使用上變化半音,可說是一回頗盡情的西化、現代化的嘗試。

 

  由潘焯的《多情自古空餘恨》至《祝生辰》,讓筆者又多一個很強而有力的事例去說明,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電影歌曲的創作者,雖然大多來自粵劇、粵曲界,然而他們不但擅於寫具傳統粵曲風味的電影歌曲,當他們嘗試寫風格比較摩登的流行曲風味歌調,成績也往往是很不錯的。五十年代的胡文森、王粵生、盧家熾能做得到,六十年代的潘焯、羅寶生、龐秋華等也做得到。

 

 

  註:本文曾發表在《戲曲品味》2011年二月號第一二三期。

 

 

 
 

 筆者這頁自己手抄的《祭徐元平》,亦即潘焯那首《多情自古空餘恨》。

 
 
 
 
 
 
 
 
 
 
阅读(187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