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0-12-18 08:37:19
一、流行音樂比古典音樂更受群眾歡迎。
二、政府對於普及音樂的政策發生問題,曲高和寡。
其次,就這近五年間才在香港產生並雄霸本港樂壇的粵語流行曲,據國際唱片業聯會秘書楊大偉表示:「香港自己製作的唱片,在市場上已佔了百分之五十五位置,而三年前,只有百分之三十,還都是傳統的廣系戲劇及音樂。」其水準之高;並非從前的「廣東小曲」所能比擬的。以往那些「廣東小曲」流行,也不能普遍被人接受,大抵皆利用粵劇小調來填寫歌詞,頗受星馬一帶歡迎,但在香港絕對不成氣候。(這一段所說的,正好代表了當時大專學生對早期粵語流行曲的主流印象,當中是大有可議之處!)
「粵語流行曲」經過一個頗為胡作妄為的草創階段後,終於有了新的發展,而這個新發展,也為現今的粵語流行曲奠下良好基礎。到了《一水隔天涯》,粵語流行曲已普遍為人接受。(忽然提到六十年代中期的名曲《一水隔天涯》,使筆者有點訝異,那是大大不同於後來以《啼笑因緣》和《鬼馬雙星》為粵語流行曲振興的開端的說法)
到了七五年,新一代不少富創造力的人,以其作品,一改人們對歐西流行曲及國語時代曲一面倒的觀念。人們終於體會到以當地絕大多數通行的語言,亦可創作出優美的、極富藝術價值的歌曲。更重要的是:那是代表他們的歌曲,既能打入知識分子的生活圈,亦能一洗香港乃文化沙漠的論調,又能為生於斯、長於斯的有志於文藝創作的人,提供可行的方便。總之,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和自信:那不是「國語」的,亦非「歐西」的,而是我們的「粵語」。
讀陳守仁、勞偉忠合著的這一段短短的文字,筆者覺得,粵語流行曲跟香港管弦樂團的西洋音樂比較,不大合適,應該將之跟粵劇粵曲文化作比較,也就是應該看看「任劍輝」如何「大戰」「許冠傑」。這樣,或會看到,曾經是香港的主流文化的粵劇粵曲如何被歐西流行音樂文化打得落花流水,用「粵語」唱的流行曲其實都要有西化的「現代」面孔(如唱慣英文歌的許冠傑、鬼鬼地的仙杜拉,顧嘉煇的骨子裡洋化的小調),才能順利打入所謂「知識分子」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