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時下電視台的歌唱比賽,但據說參賽者選唱的歌曲,粵語歌越來越少,大部份的參賽者都會選唱國語歌曲。這真是彼一時此一時。猶記八十年代的時候,歌唱比賽如果是自由選曲,往往是選唱粵語歌的人為多。
但大家又可記得七十年代的情形。比如文首所貼的一頁剪報,來自一九七七年五月二日的《明報》娛樂版,報導當晚麗的電視台舉辦的亞洲歌唱大賽香港區分區賽的準決賽情況。請仔細看看,三十位入圍者,廿二位選唱英文歌,八位選唱國語歌,張國榮其時選唱的也是英文歌嘛!可見,當時粵語歌雖然已有席捲香港流行樂壇之勢,但在歌賽參加者心裡,要顯歌藝(和地位?),還是選唱英文歌或國語歌較適宜。
近日得閱《南方都市報》的「華星重生」專題特寫,其中陳少寶對記者云:「……我是擔心,如果再這樣糟糕下去的話,香港的廣東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變成閩南歌了。意思就是說,閩南歌一般就只有閩南的人去聽的,香港的歌就只有香港人去聽,香港的廣東歌就變成了某一個地方的方言歌,這就是最糟糕的。因為以前廣東歌還是可以跑出去的嘛,有一天,恐怕就變了香港的歌,我們叫做Canto Pop,就變成地方方言的流行歌,那就完蛋了……」
香港的粵語歌能「捱」到今時今日都很不簡單了,而筆者十多年前便覺得它是「夕陽之『歌』」(參見「致敬季節將來時」),現在,表面看來粵語歌還風風光光,但看歌曲參賽者以「參賽歌」投票,大多不投粵語歌一票啦!
說的不好聽,流行文化就是勢利,七十年代,如林夕說的,當時很多歌手都以能唱英文歌為榮(七七年亞唱的「『參賽歌』投票」正可反映這一點),可是為粵語歌大勢所「逼」,都經過「堅持──放棄──紅」的掙扎。
朝陽之歌時如此,夕陽之歌時也如此。現實是如許勢利,愛粵語歌的人就看開一點吧!筆者更想到五十年代中期,那是鄭幗寶生前對筆者說的,當時她唱《恭喜發財》紅了,心動地想多放些心力唱「粵語時代曲」,但當時有人好言相勸,唱這些流行曲,花無百日紅,還是唱粵曲才是藝術正途。而筆者隱若感到,當時唱粵語時代曲者,多是新一輩伶人,但他們都面對很大的心理壓力:唱粵曲有地位,唱粵語時代曲無地位,甚至可能會被質疑:幹嗎唱這種小曲?此所以當時雖有人不怕焦頭爛額搞粵語時代曲唱片,但發展緩慢,跟其地位低亦很有關係。
五、六十年代的歌唱比賽資料難得,但筆者記憶中,六十年代後期無線的那些《聲寶之夜》,參加者哪會有人選唱粵語歌的,都是唱英文歌或國語歌的呀!
阅读(149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