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0-11-24 08:43:38
說來,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香港很多廣告歌曲也是詞先曲後的,例如「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濾咀喼士頓」、「得力素葡萄糖」、「V老篤眼藥水」、「兩個就夠晒數」、「恆生銀行──小莫小於水滴」等等。這些往事,我們應該還有點點印象吧。
可見,詞先曲後曾是一條通衢大道,1970年代中期以後卻日漸荒廢,以至後來雜草叢生,難以覺察當中曾是路。
這條路何以會荒廢?一大原因,相信是當年為了急於從粵曲風味裡脫身出來,認為詞先曲後往往很容易就滑進粵曲風格的「泥沼」,難以營造現代感覺,所以避之則吉!
其次,是音樂家感到為粵語歌詞譜曲太難了,會被文字困死,據之譜出來的旋律,往往難言優美動聽。說到這一點,不禁產生疑問:難道寫詞人為音樂填上粵語詞便很容易嗎?為何只讓寫詞人受旋律所困之苦而作曲人不須受歌詞所困之苦?或謂世上並無公平之事?
記得八十年代中期,有個ABU亞太流行曲創作比賽,香港區有首冠軍之作名叫《歌詞》,潘光沛作詞作曲的,由倫永亮演繹。回想一下這首《歌詞》,大家都可以感到它顯然是有很強的詞先曲後成份的!請問,它不現代嗎?它不優美動聽嗎?至少,它能成為一個流行曲比賽的冠軍,證明是很現代的,其音樂也很有一股魅力。再說,像上舉的那些廣告短歌如「京都念慈菴川貝枇杷膏」、「濾咀喼士頓」、「得力素葡萄糖」、「V老篤眼藥水」等等,經過音樂人的努力,它們的音調都譜得頗動聽,也頗有現代感嘛!
在這個新世紀的頭十年裡,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的發展看來是陷於一個較低迷的境地,亟需振作,尋求重新走向康莊的出路。
由是想到,過去幾十年來,盛行先作曲後填詞,我們的粵語歌寫詞人常常因此被音樂旋律逼出好詞、逼出奇特的構想。那麼,要是現在能夠反轉一下已習以為常的做法,多嘗試一下先寫詞後譜曲,音樂人會不會為此逼出新風格,逼出好曲調?為香港流行樂壇帶出一道新的音樂風景線?
當然,這條詞先曲後之路既然荒廢已久,顯然原先是有不足之處的。但如筆者之前的分析:「是當年為了急於從粵曲風味裡脫身出來」,根本沒有多少人去思量過那些不足之處是否可以消除或改良,便聽任它荒廢了。世上無難事,當有無數人不怕麻煩不怕失敗地同來探索和試驗,深信定能找出好辦法,使寫出來的歌詞易於譜上流暢的而富現代感的旋律,詞的分段也易於切合常用的流行曲曲式。正像本文開始所說的:這世上原沒有所謂的路,多人去走了,就自然走出一條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