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10-10-29 07:30:34
回想十年前,很明顯感到一種造出來的勢頭,在音樂媒介裡,不斷討論「樂隊潮流」是否即將到來。也有人敏銳地感覺到,玩band的人雖多,但動機似乎不及六十年代的一群純正,因為,八十年代的新band仔,一開始就好像極渴望能獲唱片公司眷顧。
而今看來,動機問題似乎是看得嚴重了,但那種「造」出來的「勢」,卻是分外明顯地讓人覺察出來的。但幕後一手策劃的「黑手」是誰,卻無從知曉!
能夠把一個「勢」說「造」出來便「造」出來,那委實不簡單。今時今日,再「造」這樣的「勢」又能成功嗎?恐怕是已欠人和地利天時。
十年來的樂隊潮流,湧現出來的樂隊其實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大部分樂隊都是只出版了一張唱片便散band,這一方面顯示樂隊成員之間要長期合作是何等困難,另一方面亦可見一隊全新樂隊要闖進樂壇是多麼不容易。細看附表(極有宗教背景的「赤道」,外來的「亂」、「中葉」並未列入),在「造勢」的頭幾年,新樂隊較易站穩樂壇,1987年以後,新進樂隊都沒有一隊成功,反而組合形式的隊伍還容易生存一些。歸根究底,也許還是因為「造勢」造出來的,勢頭一弱,任憑怎樣有表現的樂隊都要鎩羽而歸。筆者亦不免懷疑,普通樂迷只是起一起哄,根本喜歡搖滾夾band,始終是小圈子的事,也難怪已故的黃家駒在去世前一、兩個月仍在電台大說本地樂壇的不足。
八十年代的樂隊潮流,可以說是缺乏陽光缺乏水土養份的奇葩,不致完全夭折已是萬幸。而這支奇葩總算點綴了本地樂壇的蒼白,也曾為本地樂壇催生了一些幕後人才。而各崛起的樂隊組合裡,尤以達明一派的表現最值得稱頌,次為Beyond。
假如再有樂隊潮流,筆者不希望是「造勢」式,甚至是勉強地揠苗助長。長遠計,我們要提供陽光、開墾適合樂隊生長的肥沃水土,但這些不見利益的無涯工夫,誰會幹?
附表 十年來地上樂隊組合名錄
(表中所示年月為其首張唱片面世的時間)
1985年
5月 Lady Diana
10月 小島
1986年
1月 太極
浮世繪
3月 達明一派
7月 Chyna
8月 凡風
9月 Raidas
1987年
1月 風雲
Beyond
10月 邊界
12月 Blue Jeans
Cocos
1988年
3月 草蜢
夢劇院
友誼接觸
5月 Fundamental
7月 City Beat
8月 齊成
10月 AB2
民間傳奇
1989年
7月 Echo
風之Group
12月 Crystal Zone
1990年
10月 Face To Face
11月 新青年
1991年
1月 軟硬天師
5月 Purple Heart
民藝復興
7月 Rose Garden
11月 花生女郎
1992年
11月 劉以達與夢
1993年
12月 Girl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