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果報昨天在副刊上做了一個台灣歌稱雄香港樂壇的特輯,並特別訪問了樂評人馮禮慈。看這兩大版的特輯的標題,是「台樂底子厚」嘛,「台灣音樂種類多」嘛,「港人對台星認識深」嘛,「八十後台瘋戀音樂本質」嘛,筆者讀後,對前兩個理由「台樂底子厚」和「台灣音樂種類多」最不同意,而馮禮慈在訪問裡也有若干事兒沒曾說出的。
台灣流行音樂,自1970年代刮起校園民歌熱潮之後,便一直是「底子厚」、「種類多」,但回看整個八十年代,台灣流行音樂成功打入香港樂壇的個案絕不多,很多歌手都是無功而還。那時我們做樂評的都很不忿,明明是台灣流行音樂「底子厚」、「種類多」,何解香港樂迷顧也不顧。事後諸葛是那時香港本土音樂尚算「種類多」,而當時的樂迷不大「戀音樂本質」?
又想到九十年代,台灣滾石唱片登陸香港,以其「底子厚」、「種類多」挑戰「四大天王」與王菲,至九十年代末,卻是黯然退走。何解如此「底子厚」、「種類多」還是沒法立足香港呢?「四大天王」的音樂,「種類多」嗎?九十年代的香港樂迷,仍是不大「戀音樂本質」?
顯然是彼一時、此一時了。既然現在香港的「八十後台瘋戀音樂本質」,香港這個「移民」城市隨時歡迎台灣唱片公司再次登陸過來,既賺港幣也激活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市場之餘,還給香港音樂人示範示範:音樂,是要這樣做的!
阅读(176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