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是以兩至四倍的快速搜畫速度去瀏覽一本《樣板戲史記》。
樣板戲這東西,經過時代的變化,那文化意義益發變得複雜而龐然,誰也不好非黑即白的一刀切。坦白說,有時筆者也還會聽一下「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那種洋為中用,絕對是一種典範。其實呢,整部樣板戲《沙家浜》的故事,我還是年前忽地蠻有興致要看看紅線女的粵劇《沙家浜》才真是從頭到尾看了一回。
而今瀏覽《樣板戲史記》,看到書中說:
儘管《沙家浜》這齣戲最早的劇名曾為《地下聯絡員》,以地下工作的傳奇故事取勝,但根據江青傳達毛澤東的指示 ── 要突出武裝鬥爭而不是地下鬥爭的主導地位,劇組大量加強了本來是配角的郭建光的戲,為他設計了成套唱腔,結尾則將原來的阿慶嫂帶人化裝成送新娘的隊伍混進胡府、消滅了頑敵,改為郭建光養好傷後殺出蘆葦蕩夜襲胡傳魁的隊伍……同一時代的美國人對此劇亦有不同的描述,《劍橋中國史》中敘述到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時亦對此劇作了分析:「《沙家浜》的主角本來是茶館的老板娘 ── 地下黨員阿慶嫂,可在作品的表演中,重點越來越落在郭建光和他所帶領的新四軍戰士身上……」
讀了這些內容,不禁好奇,那麼原來的《地下聯絡員》的故事是怎樣的呢?阿慶嫂的機智會怎樣給描繪呢?大抵不會輸給阿凡提吧?
潮流興諜戰,《色戒》就是諜戰故事嘛,而內地的電視連續劇《潛伏》、電影《風聲》,正心思思想看一下,處在這個潮流裡,也當有個誰寫寫《阿慶嫂前傳》吧!
阅读(2009) | 评论(0) | 转发(0) |